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5

诗词格律之浅述 [完]

本帖最后由 无悼—人庸 于 2012-10-5 00:05 编辑

坛子里有很多道友都对诗词有兴趣,这里稍做整理一下相关的知识,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有谬误与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主要为两本:《诗词格律概要》王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诗词曲韵律谱》卢吕芳(花城出版社)。两本都不错,推荐哟,尤其是第一本很适合初学者看。

本篇分为四部分:
1.      诗词的基本概念,这是基础哟
2.      诗词的格律——韵
3.      诗词的格律——平仄
4.      和诗

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6

现在开始讲正篇。讲诗词的格律之前,先说一下诗词的基本概念。

1.诗词的基本概念:

唐代以后,诗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古体诗主要就是两种,五言和七言。前者每句五字,后者每句七字,全诗字字数皆不拘多少。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邻韵合用。因为现在讲的主要都是今体诗,所以下文中古体诗就不做分析了。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从诗发展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所以有人把词叫做“长短句”。词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不分段的称为单调,分前后两阙的称为双调,分为三段的称为三叠,分为四段的称为四叠。词的词牌名并不是题目,只表示某词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后人把每一词牌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标示出来,成为词谱。

和诗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在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这个之后在格律部分也会讲到。

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6

本帖最后由 无悼—人庸 于 2012-9-27 23:45 编辑

2.诗词的格律——韵:

诗韵
现在诗词分为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平水韵共有106韵:
上平声:
一东二东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二萧三肴 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麈(这字我打不出,下面不是土而是吴) 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固(上面有个竹字头,打不出)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虽说今体诗要用平水韵,但诗的首句可以不用韵,如果用韵也不一定要用本韵,而是可以用邻韵的。

词韵
词韵可以完全依照平水韵,但一般用韵较宽,往往把邻近的韵合并为一个韵部,按《词林正韵》,词韵可分为十九部(平上去声十四部,入声五部)。
第一部: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部:平声支微齐,又灰半(“回雷”等字);上声纸尾荠,又贿半(“悔罪”等字);去声寘未霁,又泰半(“会最”等字),队半(“内佩”等字)。第四部:平声鱼虞;上声语麈(这字我打不出,下面不是土而是吴,念yu);去声御遇。第五部:平声佳半(“街钗”等字),灰半(“来台”等字);上声蟹,又贿半(“海在”等字);去声泰半(“盖外”等字),卦半(“拜快”等字),队半(“塞代”等字)。第六部:平声真文,又元半(“魂痕”等字);上声轸吻,又阮半(“本损”等字);去声震问,又愿半(“闷困”等字)。第七部:平声寒删, 又元半(“言烦”等字);上声旱潸铣,又阮半(“远晚”等字);去声翰谏霰,又愿半(“怨健”等字)。第八部: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部: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部: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又卦半(“话画”等字)。第十一部: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部: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三部: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第十四部: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第十五部:入声屋沃。第十六部:入声觉药。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第十八部:入声物月曷黠屑叶。第十九部:入声合洽。 事实上,词人用韵要宽得多,在唐人古体诗中,也已有上去通押的情况。实际写词时可酌情用韵。 今体诗都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要可以换韵,甚至可以换几次韵。今体诗都是用的平水韵,但首句可不用韵,也可用邻韵,并非一定要本韵。但在七言古诗中有一种柏梁体,必须句句用韵,且不可换韵。但这种诗体现在已经相当少用了,就不多讲了。 现在要说的是词的换韵。词韵的转换是相当严格的,必须按照词谱来。一般是平仄互换,比如先平韵后仄韵,可先仄韵后平韵,也有连换几次的,总之皆按词谱规定。第一种情况是换韵不换部(韵分韵脚和韵部,前者元音,后者声调,这个大家都懂的吧),元音相同,只是声调不同,也就是平仄互换。这里所指的“仄”,是上声和去声,不是入声。比如《西江月》。第二种情况是换韵又换部。比如《清平乐》。第三种情况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上。比如《相见欢》。打字太麻烦了,大家可以自己找些上述词牌名的词看看,之前墨枫澜道友的那首《虞美人》就是平仄转换韵,属第一种情况。

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7

本帖最后由 无悼—人庸 于 2012-9-28 00:34 编辑

诗的平仄说到平仄,首先要提一下四声,现在的四声大家都知道——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古汉语的四声指的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与现代普通话的差别很大,下面例举一些常用的现代汉语中为平声、平水韵中却为入声的字。一 屋:屋竹服福熟族菊轴逐伏读犊粥哭幅斛仆叔淑独秃孰二 沃:俗足曲烛毒鹄督赎三 觉:觉角捉卓琢剥驳雹浊擢学镯四 质:出实疾一壹吉七虱悉侄茁漆膝五 物:佛拂弗屈六 月:骨(gu2)发没伐罚卒间竭忽窟歇突勃筏掘核曰蝎七 曷:曷达活钵脱夺割葛拨割掇喝撮咄八 黠:黠辖札拔猾滑八察杀刹刷九 屑:节绝结穴说洁别缺决折拙切辙诀杰哲鳖截跌轰揭桀薛噎碣十 药:薄阁爵约脚郭酌托削铎灼凿着泊勺嚼桌搏礴昨十一 陌:石白泽伯迹宅席籍格帛额柏积夕革脊隔掷责惜择摘藉骼翮瘠昔十二 锡:锡击绩笛敌滴镝檄激翟析狄荻剔踢涤戚十三 职:职国德食蚀极息直得黑贼则殖植值棘织识即逼亟十四 缉:缉辑集急湿习十拾什袭及级揖汁蛰执汲吸楫十五 合:合答杂匝阖鸽盍拉十六 叶:贴帖接牒蝶叠捷颊协谍挟辄十七 洽: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柙夹浃侠以上这些常用字,看上去都是平声,但其实在平水韵中全是入声字,有些字是多音字,本身都有仄声读法,但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念平声时也作入声韵。
(太晚了,有空再继续。我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整理打出来的,要是有哪里打错了,请见谅。欢迎指正。)

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7

本帖最后由 无悼—人庸 于 2012-10-2 16:40 编辑

五言律诗共有四种平仄句型。一、首句仄起仄收式: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二、首句仄起平收式:通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三、首句平起仄收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所谓的首句仄起或平起,其实都是以首句第二个字算的。以下也是如此。 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一、首句仄起仄收式: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通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三、首句平起仄收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通仄平平仄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是七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通仄平平仄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 下面说一下平仄的变格。关于七言律诗、绝句的平仄,常有人提到一个口诀,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在七字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的平仄必须分别清楚,该平的不能仄,该仄的不能平。由此类推,在五字句中,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其实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引起很多人误解。大家都知道,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一、平仄脚(五言:通仄平平仄;七言:通平通仄平平仄);二、仄仄脚(五言:通平平仄仄;七言:通仄通平平仄仄);三、平平脚(五言:通仄仄平平;七言:通仄通平平仄仄);四、仄平脚(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通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个句型有不同的情况,四种句型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的平仄以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第四种(平仄脚)的句型的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注:“孤平”指七字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1.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变格相当少用,如果出现的话,往往在下句同一位置上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就是“拗救”。例如“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中的“接”就是宜平而仄。2.仄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例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就是宜平而仄。3.平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原则上要用仄声,用平声是罕见的例外。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就是宜仄而平。4.仄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格。例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枫”就是宜仄而平。 上面提到“拗救”一词,现在就来说一说。在这之前,要先提到拗句和拗体。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历史上的律绝中这样的拗句并不少,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中第一句“八月湖水平”就是。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比如《崔氏东山草堂》(杜甫)、《寿星院寒碧轩》(苏轼)等。 律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通常都有补救的办法,这就是“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拗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1.本句自救,就是孤平拗救。前面说过“犯孤平”,只要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就是孤平拗救。比如《夜宿山寺》(李白)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恐”和“天”就是拗救。2.对句相救又分两种:(1)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比如《孤雁》(杜甫)中“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句,“饮”和“声”就是拗救。(2)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这样就出现上文提到的“平仄的变格”),但通常遇到这种情况用救的比较多。比如《留别王维》(孟浩然)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一句,“竟”和“空”就是拗救。 在许多情况下,本句自救(孤平拗救)是和对句相救同时并用的。也就是上述拗救情况合并使用,很简单的,就不多讲了。 很多人以为古体诗是不讲究平仄的,其实不然,古体诗也是用四种格式的,即每句末三字: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因为不常用,就不赘言了。 简单提一下“入律的古风”和“古绝”1.通常古体诗的平仄和今体诗的平仄不同,但也有一种古体诗用的是今体诗的平仄,叫做“入律的古风”。这种诗体一般有三个特点:1.全诗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2.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3.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七绝的组合。例如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2.绝句起源于律诗之前,唐以前的绝句不讲究平仄,也可以押仄韵。唐以后,也有这种绝句。后人把今体绝句称为“律绝”,古体绝句称为“古绝”。古绝多用拗句,有些古绝还用仄韵。例如:《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拗)举头望明月,(失黏)低头思故乡。(失对) 这里提一下今体诗的对仗。对仗指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简单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对仗可以多到三联,即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尾联一般不用。长律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各联都用,由于联联排比,所以长律又称排律。律诗有三种特殊的对仗: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今体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对仗,有时候为了修辞的需要可以用,但不限定用在何处,而且出句与对句可以(而且常常)同字。 词的平仄词虽是长短句,但基本上用的是律句。三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诗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词句虽然大多数是律句,但是某些词谱又规定一些拗句,就是必须用拗,不能用律。这是就词而言的,既然词谱规定了句型,那就应该说这不是拗句,而是正格了。词的对仗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就可以用对仗。因为词是有词谱的,所以不多说,按谱进行就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少数词谱习惯上是要用对仗的。1.《西江月》前后阕第一、二两句。2.《浣溪沙》第四、五句。3.《沁园春》前阕第八、九句,后阕第七、八句。4.《诉衷情》后阕第一、二句。5.《念奴娇》前阕第五、六两句。6.《水调歌头》后阕第五、六两句。7.《鹧鸪天》前阕第三、四两句。8.《齐天乐》后阕第四、五两句。9.《满江红》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10.《望海潮》前后阕第四、五两句,又前阕第十、十一两句。11.《长相思》前后阕第一、二两句。12.《相见欢》后阕第一、二两句。13.《桂殿秋》第一、二两句,又第四、五两句。14.《破阵子》前后阕第一、二两句,又第三、四两句。15.《阮郎归》后阕第一、二两句。

(以上诗词的韵和平仄部分全部更完,都是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或者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至于一些简单的概念性问题就不赘言了,有要问的地方可以留言或咨询度娘。如果有什么不足或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无悼—人庸 发表于 2012-9-20 12:57

本帖最后由 无悼—人庸 于 2012-10-4 15:54 编辑

4.和诗最后讲一下和诗。和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在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依韵,从韵,步韵。步韵,又称为“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即使用原作诗者用过的某一韵或某几个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是步步跟随之意。简单的说,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步韵诗因为要步原韵韵脚,所以写来不免牵强而不很自然顺畅,因此并不常见。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步韵和诗比较少见,山野居士和过一首韩偓的《寒食夜》飘风细雨小桃红,恻恻轻寒夜朦胧。秋千楼阁搭斜索,剪剪杏花深雪中。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即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而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比如我写过一首《青玉案》,可以说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依韵和诗。虽然我当时并不是和诗的,只是举个例子罢了。青玉案庚楼楚台惜远去,但惆怅、终无语。遥想当年春几度?平芜烟草,江城飞絮,廊月清明处。韶华转逝风尘苦,任凭西风肆满路。常忆小楼朝与暮。半调离曲,一腔别绪,化作缠绵雨。 从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坛子里莫临渊道友所作的一首《如梦令》就是和李清照的从韵诗。其实如果不是最后两韵顺序颠倒,这首足堪是步韵诗了。如梦令——和李清照韵芳径漫烟寒骤,柳下独酌清酒。乳燕又飞还,此际天涯消瘦。懂否,懂否故里桃花依旧。 另外,还有一种诗,原唱与唱和的意思差不多,或者有关联。这过程称为和答,和答不必从韵。举个例子,坛子里云墨江南道友曾写过一首《致龙首》,原诗是这样:疏风晚月水碧中,楼垂皓光指玲珑。龙翔九天怀星气,宿玉抚琴灯帏重。(其实这首诗出律甚多,可再斟酌)我作一首和答:疏风弄晚鹊鸣檐,楼月西迁云巧纤。龙逸灯帏韬世隐,宿儒材武尔岩瞻。这首与原诗韵不相同,但主题一致,便是和答。和答诗在《红楼梦》中非常多,而且都很经典,建议可以去看看。 —END—

墨枫澜 发表于 2012-9-20 14:10

你怎么忽然搞起这个的了?这么长除了我还有人看么?

拉莱耶的克苏鲁 发表于 2012-9-20 14:57

墨枫澜 发表于 2012-9-20 14: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怎么忽然搞起这个的了?这么长除了我还有人看么?

我看了都不会回帖 亲要学学我才对!

墨枫澜 发表于 2012-9-20 15:26

拉莱耶的克苏鲁 发表于 2012-9-20 14: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了都不会回帖 亲要学学我才对!

多少要给她一个存在感啊

拉莱耶的克苏鲁 发表于 2012-9-20 15:28

墨枫澜 发表于 2012-9-20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少要给她一个存在感啊

“她” 信息量略大嘿嘿嘿嘿嘿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格律之浅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