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次元論壇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凤飘飘

[其他分类]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复制链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3节


      这个年轻人叫做元好问,后来成为一代文宗。
      在若干年以后,他将与李东垣相遇,然后,他们两个人将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们互相鼓励,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里,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告诉了后世的人们友谊的珍贵。
      在防治瘟疫的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的李东垣,接下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此时的他还没有想成为一个医生,还不需要每天面对愁眉苦脸的患者。那么,有官做,有钱花,应该是一种很舒服惬意的日子吧。
      如果您这么想就错了,老天爷是残酷的,仿佛是为了故意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它为这个时代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灾难,在这样的安排中,很少有人会感到幸福的。

      饥荒来了。
      原因是山东、河南等地大旱。
      庄稼没有什么收成了,老百姓也就没有了粮食吃,大家开始到处逃亡。
      这次旱灾严重到大金国的皇帝都宣布要采取放弃骑马、把御膳房的伙食标准降低等措施以示节约。
      可见严重。

      各位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幸福年代,恐怕对过去的饥荒年代没有概念吧。
      那么如何体会这种悲惨的生活呢?
      我建议各位做如下设想,应该会理解个一二。
      首先,要想象学校单位的食堂都关门了,门锁着,没吃的了。
      然后要想象周围的超市也都关门了,什么方便面、香肠都没得买了。

      然后是周围的饭店也关门了,什么肯德基麦当劳一概没了,打电话也叫不来饭了。
      然后把宿舍里的薯片、瓜子都拿走,这样基本就可以了。
      您该问了,要这样挺几天啊?就像自来水公司通知停水似的,挺两天就得了吧。
      我要告诉您,您买个花盆,在里面种上颗植物的种子(最好是能吃的),每天给它浇点水,看着它长大,当它开花结果后,您可以吃这个果实了,这个时候,您就可以解禁了,食堂会再开门,麦当劳肯德基再会出现在您的眼前。
      您该跳起来了,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是的,在饥荒中的确是要有大量的人被饿死的。
      古代的老百姓是要等到新种的庄稼结出粮食了,饥荒才算过去。
      所以老百姓真的很苦啊。
      李东垣走在街上,望着满目疮痍的街道,心中一片凄凉。
      一家门口,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在无力地哭着。

      东垣拿了个饼给她:“你们家大人呢?”
      小女孩边哭边指着里边。
      李东垣向里面望去,大人已经饿死在床上了。
      再向街那边望去,一个女人无力地坐在街头,怀里是已经饿死的孩子,身边是另外一个孩子,在哭着喊饿。
      远处有个濒死状态中的老人目光呆滞。

      很多房子都空了,能走动的人都逃荒去了,到庄稼有收成的地方去讨饭吃。
      李东垣慢慢地走着,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迷惘。
      人世间是这么痛苦的吗?
      我自己的家里很有钱,我可以不为吃饭而发愁。
      可是,面对着这个如同地狱的人间,难道我可以如此潇洒地过我自己的日子吗?

      应该可以的,我似乎可以帮助他们,当然也可以不帮,没人会指责我的。
      可是,为什么我的心里一片凄凉?
      为什么我想在没有人的地方痛哭一场?
      为什么我感觉到他们每个失去亲人的痛苦都如锋利的匕首刺进我的骨髓?
      为什么,上天为什么对老百姓如此残酷?

      此时,富家子弟李东垣正在经历着一种精神上的煎熬过程。
      对父母的爱是孝,但那是一种基于个人感情的爱。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对众生的大爱啊。
      一个人,只有当他将对父母的小爱,转化为对众生的大爱时,他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
      但是记住,这一定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的。

      李东垣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
      李东垣回到住处,拿出自己的钱。
      然后买到了贵得出奇的米,熬成米粥,在街上施舍。
      在粥棚边上,李东垣在为前来要饭的灾民施粥,太阳把他的脸晒得失去了往日的白皙。
      大家喝点儿粥吧,只要每天喝点粥,人就可以活下去了。

      大家一定要活下去啊!
      不管多么苦,大家也要坚持活下去啊!
      文献记载,李东垣在这次饥荒中竭力赈济灾民,“全活者甚众”。
      在饥荒过后,李东垣发现有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病症,比如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稍一活动就疲乏得不得了,还有的感觉身体恶寒发热等。
      对于这种身体发热,如果按照一般的外感疾病来治疗,却没有任何的效果。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东垣开始思考人的脾胃受到损伤后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不断地见到这样的患者,这种思考持续了很久,从摸不着头脑,到逐渐清晰,一直到许多年以后,他最终创立了独特的脾胃学说。
      我在开篇的时候就说过,这是一个十足的乱世。
      庆幸吧!您没投生在那会儿。
      在饥荒过去后,似乎应该有几天太平日子了吧。

      是啊,听上去似乎应该过的比较不错——毕竟是监税官嘛。
      可实际李东垣基本上没过几天好日子。
      因为在这个时候,蒙古的成吉思汗已经制定了进攻大金国的策略,强大的蒙古军队开始对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展开攻势,此时是烽烟四起,警报频传。
      我们只消看一下当时的战况就清楚了。
      嘉定三年(1210年)十二月,蒙古兵开始侵扰金西北边境。

      嘉定四年(1211年)秋,成吉思汗挥师南征金国。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先锋,进攻金西北边疆的乌沙堡。
      同年八月,金军40万进驻野狐岭,蒙古军以少胜多,金军主力被歼灭。蒙古军队长驱直入。
      十月,蒙古大军进入长城,包围了金的中都(今北京),金军坚守,蒙古军久攻不下,大肆抢掠一番后北退。
      嘉定六年(1213年),蒙古又分兵三路攻金: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右路军,沿太行山南下,攻今河北、河南、山西诸州县;哈撒儿、斡赤斤率左路军,攻今河北东部诸州县;成吉思汗、拖雷统领中路军攻中都以南诸州县,大掠黄河以北大名及山东西部各州县而还。 其间,成吉思汗派其重臣木华黎率领一支蒙古军深入山东东部,攻破密州(今山东诸城),屠城而去。
      等等。

      在这些年里,我们没有得到任何的李东垣在做什么的记录,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推测出李东垣的生活状态,无非就是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突然听说蒙古军打来了,跑啊!于是大家全部逃散到似乎安全的地方,等蒙古军走了,再回来。没两天,警报再起,蒙古军又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4节

     这几乎是一种完全混乱的生活,人们无法正常做事,大家的耳朵都像兔子一样警觉地竖着,有动静就跑。在逃跑中,已经没有了尊卑之分,甭管您是富家子弟还是什么,到时候都是背起家当撒开两条腿狂奔(当然,也有可能雇条驴)。应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李东垣彻底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彻底地体会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如果说在这之前的李东垣还过着有点矜持的体面生活的话,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命运把他这种矜持彻底打破,使他变成了一个和普通百姓一样的逃亡者。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
      一个青年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到李东垣。
      李东垣望着这个陌生的面孔,很奇怪:“你是谁呢?”

      青年人跪下:“我是张元素老师的学生,叫王好古。”
      李东垣:“原来是这样,老师他老人家身体可好?”
      青年人涕泗纵横:“老师他老人家,去世了。”
      李东垣的面容凝固了,泪水从眼睛里涌出。
      迷蒙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到了经常浮现在他心中的那个情景:在高山之巅,老师和他两个人站着,老师在为他讲述着自然之理,风吹动两个人的衣摆,不停地抖动。

      半晌,李东垣抑制住悲痛,问王好古:“老师他,去世之前,情况如何?”
      王好古:“老师让我把这些书交给你,还说,我还没有学成,让我跟着您继续学习。”
      李东垣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
      自己都已经成为一个中年人了。

      这个青年人在学习了几年后走了,若干年后,他成为了中医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医生——王好古(注意,不是那个文豪元好问,名字有点相似,好多人搞错了),他著有中医历史上一本比较著名的书《阴证略例》,还有《医垒元戎》同时他还整理了老师张元素的药物学经验,写了《汤液本草》一书,整理了李东垣在教授他时说过的话,成为一本著名的医著《此事难知》。
      他在《此事难知》的序言中,曾经深情地描述过自己的师兄兼老师——李东垣:“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不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无可状……”
      我有的时候感觉,这些古代的中医就像是一支一支的蜡烛,用自己点亮别人,而被点亮的,则努力把自己蓄积的所有的能量都燃烧出来,发出更强烈的光亮,就这样,中医的薪火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这种传承,有的是发生在和平的年代里,发生在宁静整洁的书斋中;有的则是发生在战乱年代,发生在逃亡的路上,发生在救治灾民的过程中,硝烟、饥饿、颠沛流离甚至死亡的威胁都无法阻拦这种传承。
      在你无法想象的,连饭都经常吃不上的最艰难的环境里,蜡烛发出祥和的光芒。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李东垣此时的生活的话,那就是:动荡。
      只要听到警报,大家就开始跑,必须跑,因为跑晚了很可能就会挂了,也可能就变成奴隶了,当时的一个也是很著名的医生叫做麻九畴的,就是跑得实在是厌烦了,就在一次蒙古军到来前算了一卦,算的结果是逃跑不吉利,于是就很不幸地相信了算卦的结果,没跑,等到蒙古军杀到后就这么挂了,不但自己挂了,还连累了对他算卦深信不疑的兄弟们。
      跑到哪里去呢?好多人都跑到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去了,大家都认为大城市安全,等警报过去了,再回家乡。
      这么来回几个折腾,于是就想,算了,甭来回跑了,干脆在汴梁住下吧。
      各地逃难的人纷纷涌入,使得汴梁变成了一个无比拥挤的超级城市,交通拥挤,塞车严重(当然,应该塞的是马车或驴车),环境恶化(因为马、驴、人每天需要排泄),总之一个大城市能够有的毛病都出现了。

      李东垣也跑的烦了,干脆,监税官也不当了(实际上也没法儿当了,人都跑没了),也留在汴梁住下吧。
      《东垣老人传》中说:“遂以医游公卿间”,并且疗效“大验”。
      这种说法真是客气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个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词稍微一改,就显得这个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间”这种话当年的原意是要显示李东垣很牛的,但是现在的人则会认为李东垣的医德有问题,只给官老爷看病。
      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还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儿呢,全都惦记着下顿饭上哪儿混呢,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写出东西来还那么优雅呢——游公卿间。
      我看就甭客气了,直说吧,就是李东垣正式开始行医了。

      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开始,您想啊,当时环境条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饥马饿逃难过来的,加上也没地方住休息不好,这人还不得病?看到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难道能够袖手旁观吗?得,什么都别说了,挽起袖子,开干吧。
      讲讲李东垣治病吧,大家等得好久了吧。
      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份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份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由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5节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
      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

      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己灵活运用,随时组方。
      他还曾经写了本书叫做《伤寒会要》,有“三十余万言”,请元好问做过序,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现在找不到了,遗失了(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遗失的医书简直太多了,不是被人家取缔的,是自己弄丢的)。
      另一个医案很著名,是我们在学习中医医案的时候经常会读到的。
      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冯叔献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的一下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了,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冯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
      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要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

      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下脉,要不然这个医生差点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啊(几杀此儿)!
      大家也都晕了,忙问:为什么啊?
      李东垣:这个医生的确是知道脉搏跳的快是热证,跳得慢是寒证,现在这个脉呼吸之间有七八至,应该是热极了,但是殊不知《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啊,这个病证是阴盛隔阳于外(就是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速持姜附来(干姜和附子,都是大热之药)”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李东垣开的方子量也大了,让患者一次就服用八两。
      药还没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况就开始变化了,手指开始变成青色,这是剩下的一点虚阳之气开始散掉了,说明患者已经危急了(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还用承气汤让患者泻肚子的话,那么确实是要死人的)。

      在服用了汤药后,患者汗出而愈。
      天啊,好险!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这个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所以学习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错,到后来出现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
      这个事情在当时看来有个小规模的轰动,有的人还写了一首长诗来做纪念,诗很长,大意就是对李东垣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东垣试效方》这本书参观一下。
      顺便说一句,李东垣的书有个好处,就是基本上挑自己用过,疗效比较好的方子,写下来,所以叫做《东垣试效方》,当然,这本书是他后来收的弟子罗天益给整理的,这个徒弟的故事我们在后面谈。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没法儿跟各位交代了,因为净写些悲惨的事情了。

      瘟疫、旱灾、兵乱,几乎没什么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应该叫《悲惨世界》。
      李东垣只是在青少年时代过得潇洒点儿,后来几乎是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其实,不只是他这样,当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每天一睁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个倒霉事在等着呢。
      我实在无法写出来“从此大家就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之类的谎言,因为要尊重历史,所以要告诉各位,马上又要出大事了。
      大家都觉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国的皇帝在这,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可事实上全错了,这里即将遭受空前的劫难。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直取汴梁,结束大金国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蒙古铁骑首先消灭了几路前来救驾的金朝大军,有的金军几乎被全军屠杀,这样,汴梁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在进行了惨烈的攻城后,双方伤亡都较大,于是蒙古军队采取了围城的方法,将汴梁百姓和十几万金军围得水泄不通。
      汴梁城变成了一座饥饿之城,连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
      围城从三月开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暂时议和。
      然后又从七月围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将崔立弃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围自杀,金朝灭亡。

      这第二次围的时间更长,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无数。
      在两次围城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五月开始,疾病开始在城内流行。
      李东垣就被围在城内。
      他亲眼见到了大金国的灭亡过程,也亲眼见到了两国相争时百姓所受的摧残。
      李东垣记录到,解围以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

      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当时汴梁几个城门每个门每天往外送的尸体“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以这种病死的规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都用治疗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没有效果,病人却死得更快了。
      为什么呢?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
      长期以来,李东垣一直在观察着因饥饿劳倦引起的脾胃受伤的情况,难道这次的疾病也与脾胃受伤有关?
      别人都还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东垣却认为,围城时所遭受的饥饿与这次疾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李东垣当时的心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此刻一定会急得要发疯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这是为什么?难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错了?
      是的,千万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
      那这是什么病引起的?

      别着急!让我想想,只差那么一点儿了,别着急!老天爷啊,能让时间先停下来吗?我马上就要知道为什么了?
      仍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老天爷,让时间等等我吧,我马上就要想出为什么了!
      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疗,思考,再治疗,再焦急地思考!
      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李东垣之前不会有,李东垣之后也不再会有了!历史如此残酷地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

      李东垣,你行吗?你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我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6节

      但是,没有人会等的,每天仍然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劳,因为思考,因为焦急!
      以前曾经思考过千万遍的内容在寻找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下记录,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方。
      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没有人会抱怨的,因为似乎败局已定,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死神的脚步了。
      但是,有的人是凭着信念在活着的。
      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
      他如同一个在战场上的武士,面临着百倍的敌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须挥剑到最后一刻!

      苍天不负有心人。
      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色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很快地死去。
      看来我的思路是对的啊,我终于明白了!
      这绝对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病!必须放弃外感病的错误治疗方法,以治疗内伤病的思路来治病!
      (注意,中医所说的内伤病不是武侠小说里被一掌震成内伤,五脏俱碎的那种,中医说的内伤是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致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这个不要误会了,现代人患内伤病的机会也非常多,这个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来,大家来看看吧,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怕冷的感觉吧,外感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患者也还是冷得发抖,可是这些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这是不一样的啊!
      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的手吧,患外感病时,手背的热度也很高啊,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啊。
      等等。
      其他医生都惊奇地望着李东垣,这个理论让他们感觉新鲜。
      李东垣总结了大量的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诊断依据上的不同,其内容之丰富颇为可观,其中许多内容至今在中医诊断中仍然在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一下李东垣所写的《内外伤辨惑论》。

      从李东垣那里开始,中医学里面的内伤病学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个体系随着后世的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致失常、劳役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
      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阳气,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这就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
      治疗这种病证,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
      为此,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

      其中最著名的是补中益气汤,现在各个药方卖的是丸药,叫补中益气丸,如何具体使用它来调整我们的健康,我将会在后面的养生部分告诉大家。
      李东垣将这些药做成药丸活着打成粉末,“俾病者饵之”。
      结果是:“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很简单,似乎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一个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
      李东垣自己的身体在围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连皇帝都给饿得跑路了)。

      此时他应该一边恢复自己,一边救治别人。
      但是,做过医生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自己的身体是恢复不好的,因为一心只想救助别人了。
      这一阶段,李东垣没有写书,他要面临大量的患者,进行工作强度很大的临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后,他将这些经验总结了出来,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
      这个时候,动乱还在继续着,蒙古人的铁骑随时会再来。

      大家纷纷自个想辙,“往哪儿跑才更安全点儿?”——这是当时人们街头打招呼的问候语。
      也就在这时,李东垣遇到了元好问。
      元好问的处境也很尴尬,本来是大金国的官员(时任左司都事),大金国的首都汴梁现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结果也被围着呢,估计也快交代了,这该怎么混下去啊。
      更要命的是,带领投降的元帅叫崔立,怕后世骂他是软骨头,想写个歌颂自己说是为保护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实际上他的行为真的保护了剩下的百姓),谁来动笔好呢?
      只能怪元好问的文笔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异口同声:元好问。

      元好问想钻地缝的心都有了,这都是什么兄弟啊,关键的时候把我供出来了。
      但这实在是不能写啊,因为我们文人就靠“忠义”这个词混呢,您让我写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儿的投降派了,以后可就没法儿在面儿上走动了。
      于是把这个俏活儿连同稿费一起硬塞给了一个贫穷书生,说声“兄弟,全靠你了”,然后开溜了。
      国家已亡,还留此何用?
      其实元好问对大金国还真的有贡献,他认为:大金国虽然亡了,但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国家,应该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于是后来自费用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和记录这些资料,后人写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据元好问的资料写的。

      这时汴梁的民众开始散了,李东垣也正彷徨呢?该怎么办呢?
      元好问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们到山东去,我管吃管住。
      什么叫够义气,这就是够义气。
      当然,吃饭钱也不是元好问出,而是山东的另一个人出。
      这个人叫严实,必须介绍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军阀,但是这个军阀应该是军阀中的优秀分子,他眼光独到,在战乱中,很快就发现南宋政府和大金国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气势正旺,于是就归附了蒙古,这样就保证了山东在动乱的年代里相对的稳定,老百姓没有遭到涂炭。
      因此说这个人还不错。
      更不错的是这个人重学问,喜欢招贤纳士,只要是有本事的,来投靠吧,管饭票还管旅游的银子,因此当时很多文人都大老远的跑来投奔。
      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您可以看到山东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的),到名山题词的题词,办学教课的教课,俨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东垣和家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约有六年是和元好问住在严实的家里的。

      在这里,李东垣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开始整理思路,将自己的内伤脾胃学说加以丰富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7节

     李东垣和元好问都是历经劫难的文人,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活动,元好问有病了,也是李东垣给看,有一次元好问从济南回来,赶上秋天,“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给开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对此元好问佩服之极,认为是东垣帮他捡回了条命。
      有的时候,李东垣还与元好问一起到处逛逛,其中经常去的,就是范尊师的正一宫。
      范尊师对李东垣的影响很大,让我们来慢慢解开范尊师的神秘面纱吧。
      范老师是宋代范仲淹的后代,范老师自己的名字叫范圆曦,是位道人,“尊师”是道教中的尊称,这位范尊师的地位不得了,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老师说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当年王重阳在山东传道,收了七个弟子,称“全真七子”,他们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其中广宁子郝大通,号太古真人,郝大通后来创立了华山派,这位范圆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杰出人物,号普照真人,在李东垣来的时候他正负责主持山东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议宏深,胸怀洒落,飘飘然非尘土中人”,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到他那里作客,一来是尊敬范仲淹,二来是听听高人论道,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里面我们要顺便纠正一个医史文献中的错误,这个错误是因为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翻印而来的。
      我们在看全真教的资料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神秘,这帮高手一会儿在泰山开会,一会儿在华山,一会儿在昆仑山,要说这泰山和华山还有可能,这昆仑山可就远了点儿了,这么来回一跑,时间可就都耽误在路上了,难道他们真的没事儿就去趟西域的昆仑山开会?(武侠小说也跟着起哄,只当他们是坐飞机去的了。)
      实际上,古代文献里记载的全真派的一个主要修炼场所是山东境内的昆嵛(yu)山,该山被称为“海上仙山之祖”,在现在的烟台附近吧,传说麻姑在此升仙,全真北五祖之一钟离汉也是在此得道,王重阳在昆嵛山开辟烟霞洞,带领弟子修炼,后来丘处机也在昆嵛山修炼很久,郝大通不但再此修道,还是在昆嵛山授徒的,估计是使用简化字的时候,大家看这个昆嵛山的“嵛”字和昆仑山“仑”字的繁体字“崙”字很像,看走了眼了,就以为是昆仑山了,结果现在翻开李东垣的书,但凡提到人家范尊师的地方,都写个昆仑范尊师,我自己以前就特奇怪,这位先生跟昆仑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人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昆嵛山普照真人范尊师。
      其它简体版的文献也一样,包括道教里的,武侠小说里(或者武侠小说例外,它是希望越远越好,天山才好呢),好多都写成了昆仑山。
      这回您明白了,全真教今天在泰山开会,说下周的会议改在昆嵛山开,这是比较靠谱的,如果说下周改在昆仑山开了,得,大家回头施展法术吧,谁能飞去谁去。
      两人有时一起去看望范尊师。
      有一次范尊师新得了幅宋宗妇曹夫人仲婉所画的《松上幽人图》,元好问还写了词祝贺(这词现在留下来了,大家可以观阅)。

      有的时候李东垣自己去。
      范尊师的道观庄严肃穆,香火缭绕。
      在这里,会使人想起很多前尘往事。
      此时,李东垣已经五十多岁了。
      回想自己漂泊、动荡的一生,别有一番苦涩滋味在心头啊。

      李东垣很原意和范尊师聊聊,因为自己的心里太沉重了。
      尊师的茶室里。
      淡雅的茶香从茶壶中溢出。
      “东垣,你的面容为何如此疲惫?”范尊师缓缓地问,他身后的窗子外面,是青山与松柏。
      李东垣:“尊师,我觉得,人生太苦了。”

      范尊师喝了口清茶,问:“何有此言?”
      李东垣:“做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范尊师叹了口气:“是啊,这是乱世。”
      李东垣:“他们要砍掉别人的胳膊、要杀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我们医生要让伤口复原是多么的难!”
      范尊师在默默地听着。

      李东垣:“我经常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时,才能得见光明。”
      沉默片刻,范尊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视着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东垣,你不要放弃,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当世的人,更是为后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总有国泰民安的那一天,那个时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学问!”
      李东垣凝视着范尊师。
      范尊师:“你我可能都不会见到那一天了,但是,你现在就要把你的学问写下来,传下去,虽然你现在很累了,但也要坚持写下去(就令著述不已),即使有一天累死了(精力衰竭,书成而死),也在所不惜!因为学问传下去了,就和你还活着是一样的啊!”
      两人的眼泪都慢慢地流了出来。

      范尊师:“这个世界现在一片黑暗,但是,有一线光明,在这里,”尊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为了这一线光明,拼命写下去吧!”
      一个人,生在盛世还是乱世,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有多少生在乱世的医生,是凭着自己的信念活下来,创造出灿烂的中医文化的。
      饥饿、杀戮、动荡,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上天没有给他们任何阳光,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光明。
      生活在盛世的人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羡慕你们呢?
      公元13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尊师和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定。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了。
      熟识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
      一片凄凉景象。
      刚回到家乡的李东垣比较疲惫,“但依蒲团,唤童烫酒,看万里水绡染就”。

      实际上,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李东垣所向往的生活,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从他回到家乡到他去世这八年中,他做了大量的事情:
      一、他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东垣试效方》中几乎全部的医案都出自这个时期;
      二、他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将已经写过的《内外伤辨惑论》重新整理,成书,其它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整理了出来;
      三、传授学问,他开始着手物色自己的传人,将学问传下去。

      其中传授学问是一个最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好的弟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好古在跟随李东垣学习的时候,李东垣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去哪里去找呢?
      李东垣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周德父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8节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啊,他这个人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李东垣很高兴,就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见面。

      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的好,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情。
      这封信现在还可以看到,在罗天益后来写的书《卫生宝鉴》的序中,全文收录了,只有几个字脱落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拿来一看。
      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见面时,李东垣看到信后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罗天益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不知道如果各位的导师如此问您会怎么回答,因为不大好回答,您说挣钱的那个估计是没戏了,您说想学传道的,则很容易被认为是说大话。

      罗天益同学虽然憨厚,但脑子还是蛮快的,立刻回答:“亦传道耳。”
      真是高啊,罗天益老婆孩子都有了,拖家带口的,如果说不賺钱仅仅是为了传道,谁信啊,所以说了个“亦传道”,说明养家糊口还是要的,但您的学问的传播,差不了您的。
      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李东垣听了很满意,当即决定,收下了这个学生。
      入学的条件还很优惠,食宿全部由老师李东垣负责。
      有这种好事?当然有,因为李东垣看中了罗天益的人品,知道他的家里很贫穷,为了让他能够放心地学习,就提供了助学金。

      不但有助学金,还有奖学金。
      在罗天益跟随李东垣学习了三年的时候,李东垣看到,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奖励罗天益能够如此坚定地坚持学习,李东垣拿出了“白金二十两”,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罗天益叫来,对他说:“我知道你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怕你动摇了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吧!”
      罗天益吓了一跳,哪有这样的老师啊,自己不交学费也就罢了,还白吃白住,然后还要给钱?
      于是罗天益连忙极力推辞。
      李东垣斩钉截铁地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意是:“比这点儿钱更贵重的学问我都给你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你就不要推辞了!”(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这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老师和学生的佳话。
      不同寻常的老师,遇到了不同寻常的学生。
      在李东垣的资助下,罗天益认真刻苦地跟随老师学习了八年,直到李东垣去世,尽得其传。
      有了罗天益做徒弟,李东垣治病的医案有人记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更多的李东垣是如何诊病的资料。
      举几个例子吧: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的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
      于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
      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

      估计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
      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的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要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
      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和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
      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以群阴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用服第二副药就痊愈了(不再服而愈)。
      看来高手就是高手啊,一击而中。
      再讲个治疗元好问的医案。
      李东垣回到家乡后,元好问也来到过真定串门。
      当然,他不是特别来看李东垣的,他是当时的大名人,朋友多,所以到了真定东家西家到处走。

      他先去的就是前面这位患者王善甫家了,这位王先生是京城管酒的官,当然家里也有点儿酒,元好问估计就奔这酒去的,就多喝了点儿。
      结果没两天元好问就发现自己脑袋后面,头颈部位生了个小疮,开始还没在意,两天后开始觉得疼。但也没在意。
      第二天还见到李东垣了(见国医李公明之),两人光顾着见面高兴了,结果自己还忘了问自己的疮这个事儿了,这一天见到了好几次,都忘了问了。
      再过两天,坏了,开始觉得脖子发硬,发麻,“势外散,热毒焮发”。
      这个时候旁边开始有人吓唬他了:您没听说,本地有个刘大人就是脑袋长疽刚死的!

      在古代,后背或者脑后长的疔疽是真的能导致人死亡的,比如著名的项羽的亚父范增就是患背疽死的。
      元好问吓坏了。
      第三天,这个疮疽疼得已经无法睡觉了。
      也不知道这位元好问怎么了,居然没有找李东垣,而是去了另一个外科大夫那里。这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估计是一开始没和人家讲现在不好意思找人家了?或者是觉得李东垣擅长治疗内伤病,外科治得怎么样不清楚?反正当时人家怎么想的我们搞不大清楚了。
      这位外科大夫先给开了点药,然后看患者是这么大的名人,自己看不放心,就把一个师兄也找来一起看。

      看的结果是说:现在没法儿弄,要等到十八天后脓出来后再处置吧,三个月后才能好(不知道这位跟谁学的,这么个治法儿没法儿不死人)。
      元好问很狼狈,越想越害怕,心里琢磨:这么个疼法儿,十八天后我都该挂了!
      于是这才赶紧找来了李东垣。
      李东垣一看,一点没当回事儿,“谈笑如平常”。
      元好问都急了,兄弟我都快挂了,您还不当回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29节

    其实我们李东垣很会使用心理疗法,如果此时他显示得很严重的样子,估计元好问会吓得晚上喝药自杀的心都有了。
      李东垣说:“这个疮疽当然有点严重,但是有我在这里,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去吧!”(子当恃我,无忧恐尔)
      然后回家了,留下忐忑不安的元好问。
      下午,李东垣带着装备来了,他拿出了枣核那么大的艾柱(艾蒿绒做成的柱状物,中医用来点燃做艾灸)。
      元好问差点吓晕过去:“您这是要干嘛?!”

      李东垣告诉元好问:“要先用火攻之策,然后再用药”。
      元好问:“天啊!”
      于是李东垣就开始用艾灸灸,灸了一百来壮,具体灸的位置看记载应该是创面,但这种治疗方法现在已经不大用了(您别回头长了疮用艾灸治,你我都不是李东垣,没那个把握啊)。
      然后才开药。在开药之前先给元好问讲了一大堆的道理,还把《黄帝内经》背诵了好一大段,什么“必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等等的,估计几百字吧,我嫌费事儿,就不给您打出来了。
      李东垣明白,对元好问这种特有学问的人,就要在道理上给他讲清楚,否则这种人特多疑,觉得自己也会分析,回头想歪了,治疗一半不定又跑哪个庸医那里去了呢。

      结果背诵的这些大家都听不大懂的东西很起作用,元好问觉得这里面学问很大(他一定是这么觉得的,因为他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了,还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东垣试效方》中),于是开始安心治疗。
      李东垣开的方子是: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酒知母、羌活、独活、防风、藁本、防己、当归、连翘、黄芪、人参、甘草、苏木、泽泻、橘皮、桔梗。
      并告诉元好问,服药后会精力大旺,胃口增加,筋骨健壮。
      元好问也不管那么多了,一口把药喝了。
      结果喝完后感觉很困,倒在床上就开始大睡(药后投床大鼾)。

      第二天,太阳很高了才起来,手一摸,咦?疮消了七八分(以手扪疮肿减七八)。
      元好问真是个多疑的人,疮变小了,他又怀疑是不是要从前面出来啊(予疑疮透喉)?于是赶快把李东垣给喊来了。
      李东垣碰到这么个患者可真是倒霉了,没办法,谁让是朋友呢。就跑来了。
      来了一看,说:“您这马上就要好了,从今天开始记着天数(屈指记日),不出五七天,该结痂了 ,就可以出门了”(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门矣)。
      又过了三天,元好问睡觉中忽然有“霄寐之变”,这位多疑的人又觉得这是死亡的征兆吧。于是很痛苦,却又找不到人说(予惧其为死候,甚忧之,而无可告语之者)。

      救星终于来了,李东垣正好来看望他,一进门,就逗元好问:“您服药后有三个见效的事情,为什么不主动告诉我呢?”(子服药后有三验,而不以相告,何也?)
      元好问装傻:“啊?”
      李东垣:“您这几天,是不是饭量特好啊?”(子二三日来,健啖否乎?)
      元好问:“是啊!”
      李东垣:“您的脚和膝盖,以前没劲,现在是不是走路特有劲了?”(子脚膝旧弱,今行步有力否乎?)

      元好问:“是啊!”
      李东垣:“您昨天晚上睡觉,有霄寐之变,为什么不主动交代呢?”(子昨宵梦有霄寐之变,何不自言?)
      元好问坏笑一下,心想:我就是不告诉你!(予为之一笑,终不以此变告之也。)
      再过了几天,就全好了,从开始治疗到平复如常,只用了十四天的时间。
      实际上,李东垣在治疗疮疽的同时,也捎带把元好问的身体给调理了一下

      元好问佩服极了,亲自写了治疗过程的记录,最后加了一段话,大意是:别的医生也可能有能够治疗好的,但是能像李东垣这样,除了治疗好之外,还能把治疗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的(历数体中不言之秘),我平生只看到李东垣一个人能够做到啊。
      他惦记的还是那个高深的理论呢!
      真是做学问的人啊!
      不知道这些医案大家是否原意听,如果喜欢,我就再讲讲,反正医案很多,随便再讲一个吧:
      有个叫李和叔的人,一直以来很不开心。

      不开心是因为在子嗣的事情上出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闷在心里。
      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了李东垣,说:“我向您反映个问题,我中年以后啊,得了个儿子,可是长到一岁以后呢,出了问题了。”
      李东垣很好奇:“什么问题呢?”
      李和叔说:“他的身上长出了‘红系瘤’,结果治疗后没有效果,死了。”(身生红系瘤不救)
      现在看来,这是肿瘤一类的问题啊。

      李东垣:“有这等事儿?”
      李和叔:“是啊,还没完呢,后来我又有了三四个孩子,都是等长到一二岁的时候,长出了同样的红系瘤死了!请您帮着想想办法吧!”
      李东垣听了也感觉有些挠头,甭说李东垣了,这事儿拿现在来也够北京各大医院专家研究一阵的(估计也未必能研究出个结果)。
      最后,李东垣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对李和叔说:“这样吧,我回去试着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个思路来。”
      回家以后,李东垣照例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二天,李和叔又来了,李东垣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为什么了!”
      李和叔非常好奇,急迫地说:“为什么?”
      李东垣解释到:“你的肾(中医的‘肾’不单单是西医的泌尿体统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在内)里面有伏火(也就是潜藏在里面的火邪),以气相传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这样的遗传基因生孩子),所以孩子都有了这样的疾病,“触遇而动”(意思是遇到诱因了,就开始发病),病发在肌肉之间,俗称叫做胎瘤的就是它了。”
      李和叔表示很佩服,但是又对此理论有点不大理解。
      于是李东垣又说:“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精液,看看里面是否有红色的物质。”

      李和叔迅速地跑回家,观察了一下,还真的有啊!(估计是已经引起炎症了)。
      然后又跑了回来,这回是彻底地相信了,于是李东垣开始开方,用了滋肾丸治疗,来“泻肾中的火邪,补真阴之不足”,然后告诉李和叔,一定要忌酒,和忌食辛辣的食物。
      滋肾丸的方子特简单,就是酒制知母二两、酒制黄柏二两、肉桂一钱,做成丸,每次按量服用。
      然后让李和叔的老婆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阴,如果再怀孕,五个月后要服用黄芩和白术做成的散,吃个五六次就可以了。
      结果,李和叔在东垣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又生了个儿子,长到三岁也没有发病,到后来一直长大成人。

      经过了这个事情,李和叔对李东垣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说:“先生乃神医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30节

     然后,拜李东垣为老师,“遂从而学之”,成为了李东垣的又一个弟子。
      不多说了,总之,李东垣在这个时期治疗了很多患者,并且许多医案被记录了下来,使我们今天能够得见高人的手眼。
      最后的时光
      时光荏苒。

      八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
      此时的李东垣已经是一个老者了。
      长年的奔波、饥饿与劳累过早地消耗了他的体力。
      而近些年的写书、授徒、诊病这三样繁重的劳动最终使得这位老人的精力日乏。
      但是范尊师叮嘱过他的话却仿佛一直在他的耳旁响着,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加快进度。
      在这八年里,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全部写成了资料,有的是他自己亲自写成了书,比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伤寒会要》,其中仅《伤寒会要》就有三十万字。三十万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用毛笔一点一点写的啊。
      剩下的好多资料,他自己没有时间整理了,就分成了类,编成册。
      告别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
      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他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常常很久地坐在那里,从窗子望出去。

      看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看云起云落。
      回想自己这漂泊的一生。
      罗天益这些天已经感到了,师父的精力开始衰竭了。
      但是他没敢相信离别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终于有一天,李东垣把罗天益叫到房间里来。

      罗天益进来后吓了一跳。
      只见案几上摆满了书稿。
      虚弱的李东垣望着罗天益,望着这个即将接过重担的弟子。
      然后吃力地对他说:“天益,我自知时日无多了,这些,是我平时所整理的资料,全部是我的理论和经验总结,现在,我把它们已经分好类,全部交给你!”
      罗天益听到这些告别的话语,泪水喷涌而出,跪到地上,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李东垣叹了口气,接着说:“这些书给你,不是为了我李东垣,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啊,希望你一定要将它们传下去,千万不要让它们湮灭了!”(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李东垣:“你一定要答应我。”
      罗天益已经哭得难以言语。
      李东垣已经没有力气了,但仍期望地望着他。
      罗天益终于边哭边磕头:“老师,我答应您!我答应您!”

      李东垣松了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时在公元1251年2月25日。
      这个昔日的富家少年,人们一直因他的财富而认为他的生活是潇洒的,而实际上在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生活在瘟疫、灾荒、战乱、饥饿、居无定所的过程中,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动乱年代,他经历了人世间最为黑暗的一幕,但是,他却凭着自己的信念,领会了医道的真谛,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又为我们奉献了璀璨的中医财富。他的思想的光辉,穿透时光的阻隔,一直照射到今天。
      当你看到一本本他留下的书的时候,对他说声谢谢吧。
      他是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尾声
      七百多年以后。
      北京。
      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
      洁净阅览室,窗明几净。

      我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本李东垣留下的著作。
      我看着每一本书的序中记录的刊印过程。
      心里感叹到:“罗天益君,你终于做到了!”
      是的,罗天益终于做到了,他用行动履行了他对老师的承诺!
      现在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几乎就是为了李东垣而生的。

      在李东垣去世后,罗天益伺奉李东垣的夫人如同自己的母亲,一直到老人家八十岁去世。
      他自己也终成一代中医名家,在元代太医院任太医。
      任太医期间,他把李东垣留下的书稿一本本地整理,然后拿去刊行,并最终流传了下来。
      他在每本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是我老师李东垣先生写的,我只是在做整理工作。
      在将老师的著作全部完成后,他才写了自己的著作《卫生宝鉴》。

      在刊行《卫生宝鉴》一书的时候,他把当年到老师家拜师时,自己写给老师的那封信,放在了目录的前面。
      这封信,放目录的前面显得很突兀,古人是没有这样的规矩的。
      没人知道他的这个举动是为了什么。
      但是,我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怀念他的老师李东垣。
      我甚至都能够想象到,罗天益是含着泪水这样做的。

      信里面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
      都饱含泪水。
      图书馆的电灯陆续亮了。
      阅览室里一片通明。
      原来到晚自习时间了,同学们鱼贯而入。

      我的心里突然有种冲动,想把这封信给他们看看……
      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养生
      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千万别饿着自己!
      很多人会感到迷惑:饿着自己?现在是什么年代?不是李东垣那个有上顿没下顿的饥荒年代了,现在不吃撑了就不错了!还能饿着自己?
      没错,大家先别急,这个年代不但会有人饿着自己,还会把自己给饿病了,您且听我往下细聊。

      很多白领的生活有如下特点:晚上尽可能地晚睡,觉得睡早了都对不住自个儿,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早上起不来——没法儿起来,因为刚睡没几个点儿啊,等到闹钟响了无数次以后,才很愤怒地起来,先把闹钟砸了,然后才想起在砸前一秒钟看到的时间是八点整——上班晚了!
      于是穿上衣服,跑出房门,从轻轨八通线北苑站上直奔四惠站换一号线,然后建国门换二号线,东直门上来一通跑到了单位,还是晚了。
      正碰上经理在门口,嘿!怎么你又迟到了,说你多少次了怎没记性啊。回头再说你。来来,正好我们的货来了,得,就你了,你帮着搬一下吧。
      这批货真叫重,差点把这位累趴下,回办公室后,再看这位就蔫儿了,满脑袋想得都是:中午什么时候开饭啊!
      然后中午开饭的时候到食堂狂吃,吃下了令人瞠目的饭量。

      这就是一个经常发生的片断,仔细分析其中的经过,您就会发现这跟围城之中的大金国军民有着同样的状态,饿着肚子,在饥饿的情况下干活,搬石头修城墙。然后,解围后,狂吃。
      很多的白领是长期的不吃早饭,有的只是拿一点零食对付,然后在上午干各种活儿。
      西医认为早晨不吃饭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患胆结石。
      但是中医认为还会出现其它的毛病。
      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

      尤其是在饥饿的时候,如果在处于劳倦的状态下,则危害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31节

    我经常会碰到很多白领向我咨询:我得了疲劳综合征怎么治疗啊?我的症状就是浑身无力,总是提不起精神,一干活就累,爱感冒,抵抗力低,容易闹肚子,等等。
      您再看看现在教科书中补中益气丸的主治范围(这是李东垣的方子):“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
      不用说,您已经发现了吧,两者相差无几。
      对,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早晨长期的不吃饭,然后在上午干活,这个时候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最终导致您身体的整个健康水平的降低。

      民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医生叫张锡纯,他治疗过很多这样的病例,其中有一个车夫就是在饥饿的状态下,空着肚子奔走了七八里地,结果是呼吸短气,心中发热,不爱吃东西,肢体酸懒无力,稍微一动弹就觉得气短,最后张锡纯就是用补中益气法给治好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患者,有个教师就是早晨没有来得及吃饭,然后上午讲了一个上午的课,下课回来坐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胸口总有一口气提不上来,呼吸困难,然后回家后感冒,发烧,过些日子到医院检查出现了血尿,最终诊断为肾炎,最后也是用补中益气法取效。
      有的人会认为这个病与没吃早饭没关系,但是,在中医这里,它们是非常相关的。
      上面的是最终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的。
      没有那么严重的,就是所谓的疲劳综合征了。

      好多白领因为所谓的疲劳综合征非常的痛苦,因为到西医那里去医生会认为他没有病,需要休息,可是休息了却发现也没有什么用。
      这种情况在国外特别的多,他们那里也有大量的白领有这样的反映,然后医生觉得自己的压力非常的大——解决不了人家的问题啊,于是在做各种努力,有的还说发现是某种病毒什么的导致了疲劳综合征。
      我认为他们说反了,是因为患者的健康水平下降才导致细菌病毒的容易入侵。
      当然,“疲劳综合征”在中医里面也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情致方面的原因,但是脾胃受伤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各位,千万别跟自个儿过去不,一定要吃好早饭。

      还有一部分把自个儿饿着的人,就是那些想减肥的女孩子,这部分人对自己身体的折磨的惨烈程度绝对和围城下的大金国军民有一比,长期的拒绝正常饮食,以黄瓜片,苹果为主食,同时怕自己的毅力不够,还在街上买来一些降低食欲的西药。
      她们由于不知道脾胃受伤后的严重后果,所以勇往直前,无知无畏。
      但是后果很严重。
      在中医里,我们认为女子的脾胃一旦受伤,则气血的来源就受到严重的阻碍,而女子身体的各个系统,尤其是生殖系统对气血的依赖尤其严重,气血的不足会造成月经、胎、产等环节都出现问题。
      这不是我在危言耸听,现在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病例,由于减肥,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开始厌食,然后二十几岁就开始绝经,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卵巢萎缩,最终导致无法生育孩子。

      丈夫嫌弃,婆家反目,自己痛苦。
      这样的悲剧很多。
      有一次我跟随组织到距离北京不远的张家口市义诊,患者站了很长的排,轮到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我开始诊脉,她一伸胳膊,胳膊非常的细,我搭上脉以后心里就知道,这是个问题很大的患者,就问旁边她的父亲:“她的气血怎么这么弱啊!”,他父亲很低声地说:“减肥减的。”
      女孩子在读大学,因为减肥,开始厌食,月经不来已经两年了。
      他父亲很焦急,女孩子自己还笑眯眯的呢。

      我心里想,我还没说后面更加严重的后果呢,说了只怕她该睡不着觉了。
      她已经服用了很多活血通经的药物,我告诉她和她父亲,不要再服用通经药了,因为无经可通,比喻一下,就是河里已经没有水了,您还在那儿挖河沟干嘛?
      赶快要调理脾胃,养气血,脾胃的功能恢复了,气血足了,才能再调经。
      义诊结束后我就返京了,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后来如何。
      但是我知道,即使我能治疗得了她,也治疗不了天下那么多的同类患者。

      因为减肥药厂商和模特界还在大力宣传骨感如何的美,纤瘦如何的迷人。
      举世若狂,女孩子们仍在前仆后继。
      希望各位兄弟看后一定要看牢了自己的女朋友,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手段解决——把减肥药砸了。
      好了,李东垣就讲这么多吧,希望各位有所收获。
        公元1772年腊月初一。

      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老人显得很虚弱,但却不掩其神采。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两天后,老人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再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老人谈笑而逝,享年八十岁。
      乾隆皇帝知道后,很是惋惜,拨给了老人的儿子路费,让他扶老人灵柩回江南安葬。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著名医学家——徐灵胎。
      这位徐灵胎同志是个中医历史上比较搞怪的人,此人完全自学成才,对中医基本全是自己看书看会的,水平还很高,对当时的医生基本上三个字儿——瞧不起!但是我翻遍了他的书,想给他总结出了学术思想来,感觉非常困难,此人属于杂家的,哪一流派的东西都用。最为可气的是,他除了搞中医之外还什么都搞,五花八门的都会,而且还都水平颇高,能把人的鼻子气歪——一辈子专业搞中医的人还没他厉害呢。
      这位徐同志最擅长的一件事情是跟帖,就是别人写了什么中医书,他拿来,一段一段地跟帖,冷嘲热讽,搞得当时的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在网上发帖子了,但是,他跟帖的水平非常的高,跟帖跟出了巨大的成绩,当时中医的很多不良风气都被他的跟帖给骂回去了。
      现在出版的清代著名中医大家叶天士的一个长贴《临证指南医案》就是和徐同志的跟帖一起出版的。
      估计叶老地下有灵会很后悔发这个帖子。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对中医学有什么贡献呢?乾隆皇帝为什么两次召他进京呢?
      下面,让我们从头来讲述徐灵胎的故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32节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这位后来的天才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读书人家,他的祖父当年曾举博学鸿词,授翰林检讨,后来曾参与纂修明史,在官场混了四年以后,觉得自己实在不是擅长阿谀奉承,于是称病回家,癸未岁,康熙皇帝南巡,两次下诏书让他返职,但是他都因老病推托了,他是清朝初年一位很有名的辞章家,诗画俱佳。就是这位祖父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灵感,给徐灵胎起了名字叫徐大椿,字灵胎,后来由于康熙皇帝在召徐灵胎入京的诏书中用的名字是徐灵胎,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灵胎。
      总之这个名字起的虽然怪怪的,但是却无比的准确,显然这位徐灵胎同学就是按照这个名字的思路发展的,所以刚刚生了小宝宝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接着介绍徐灵胎同学的家长,他的父亲叫徐养浩,对水利工程比较爱好,曾经被聘用修编《吴中水利志》,看来是位理工科的人才,这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

      徐灵胎同学上学的时候跟大家一样,都是从私塾开始读的,上学的年龄也差不多,七岁进私塾。
      徐灵胎同学在私塾的表现如何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段秘史,我们节目组特别采访了他的私塾老师,给大家来个独家爆料。
      私塾老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这个学生呢,当时感觉他就有点与众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愿意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至于学习成绩嘛,每天都能背诵几行课文,但最大的特点是记得快好像忘得也比较快(犹复善忘)。”
      好的,感谢私塾老师的爆料,感谢前方的记者,下面我们转回到演播室。
      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该考虑科举之途了,这也是徐家上下的期望,于是徐灵胎同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八股文,这回学习得还不错,在模拟考试排行榜中还是名列前茅的,于是徐灵胎同学的干劲来了,开始立志要研究经学,就找到了老师,问到:“老师,在诸经里面哪本经最难学?”

      老师望着这位不靠谱的同学,轻蔑地回答:“《易经》为诸经之首,经中之经,当然是《易经》最难学了!”
      徐灵胎同学非常认真地:“好的,那我就开始研究《易经》了!”
      然后留下已经晕菜的老师,走了。
      但是他可没过完嘴瘾就算了,他开始行动了,好在徐家书是不缺的,很快,徐灵胎同学就抱出来了一大落的注解《易经》的书籍,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然后像一个研究生一样,开始写关于《易经》的论文。
      这个同学真的很不寻常啊,也不知道是谁教给他的这套学习方法,其效果之好出人意表,有小孩的看官和自己正在苦读的看官您注意了,我要在后面讲述徐灵胎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其威力之大难以形容,您若是领会了,那么他日蟾宫折桂,又焉知不是您呢?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着吧,徐灵胎同学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开始了。
      在把《易经》已经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十几岁的徐灵胎同学开始对老子的《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回干脆不用问老师了,自己来吧,于是他又找来了有关《道德经》的各家注释,开始研究,有问题不懂的就翻这家注释看看,再翻那家注释看看。但并不是这样看就算了,他决定开始着手自己注释《道德经》。
      我的天啊,各位看清楚了吧,我们的徐灵胎同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写书了,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写,学完了,也写完了。
      反正他也不着急,一天写点儿,一天写点儿,这本书一直写了二十年,然后出版了,被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到:“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贯通者;其诠解,主乎言简意赅……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

      您可别误会了,千万别认为他这二十年什么都没干,光在这注解《道德经》了,如果这样,那就不算是天才了。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说:不要仅仅盯着文科那点东西,要学习一下理工科,我看水利工程这个专业就不错嘛,你可以研究一下。
      徐灵胎同学正有的是精力不知道往何处用呢,听了父亲的话后忙问:“水利工程有什么用呢?”
      徐父:“当然有用了,水利工程可以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可以防范洪水,其用大矣!”
      徐灵胎同学很高兴,原来水利工程如此有用!于是又拿来了成堆的水利工程专业的书,开始狂读,然后写关于水利工程方面的论文,很快颇有心得(看官中如果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可以私下里和徐同学交流一下)。

      二十岁的时候县庠入泮,补诸生。也就是这个时候,突然对武术产生了兴趣(估计是晚上偷着看武侠小说了),开始拜师学习武艺,两年以后直练得一身武艺,能举三百斤巨石,熟练地掌握了散打母子枪棍技击之法。
      同样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用了半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天文学,学习的方法同样是把汉晋以来的天文著作拿来,一边研究一边找星星,于是徐家的人就经常发现一到晚上徐灵胎同学的眼睛就开始放光,拿着书跑到庭院里,对照着书本开始在天空中寻找星星。
      大家不要以为徐灵胎同学找到星星就算了,那种层次太低级了(当然,现在不是一定级别的天文爱好者基本上这个级别也都做不到),他还考证了各个星星的运行状态,“经度行次”,也就是说,真正系统地研究了一下天体的运行状况。
      传说中的“夜观天象”的功夫就这么练成了!
      估计您该晕了,这位爷这根本就不是向着医学家的方向发展的啊,该不是写错了人了吧?

      是啊,按照这样的课程安排来看是好像和中医不搭边儿了,我以前学习中医的时候也只知道徐灵胎是清代著名中医学家,等到后来看到他的学习经过也是目瞪口呆,更离谱的是,有一次偶然翻中国音乐史,看到其中写着:中国古代音乐家徐大椿(徐灵胎),我更是诧异不已,仔细一看,他的音乐著作《乐府传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搞水利工程的同学可以帮助考证一下,估计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这位徐同学也该有个位置。实际上终其一生,他都在搞水利工程,为当地的老百姓造了许多福。
      不但您晕,我也晕啊,做学问做到这种所向披靡、无往不利、落地开花、处处结果的地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难道这个人是个天才吗?难道他有什么学习秘诀吗?
      为了解开各位心中的这个谜团,现在让我们来连线前方记者,采访一下相关教育专家,请专家帮助分析这位徐同学的学习秘诀。

      教育专家:“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这位徐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如此顺利,是由于他应用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的理论,这种自主学习的理论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不知道徐同学是怎么搞到这种秘诀的。”
      记者:“那么请问,什么是自主学习模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3:46 , Processed in 0.231713 second(s), 16 queries .

    © 2010-2015 異次元論壇 Powered by Discuz! 手机版|Archiver|

    異次元論壇内容均由道友发表,不代表異次元立场,禁止在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