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次元論壇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凤飘飘

[其他分类]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复制链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1节

    过了几天,徐灵胎偶然在镇上听到了有人唱昆曲,婉转动人的,他脑中灵机一动。
      何不请个演员到家里,让老母亲开行?
      于是徐灵胎就花钱请来了昆曲的唱戏的演员,来唱戏给母亲听。
      唱戏的结果是徐灵胎也喜欢上了昆曲,还想学上几段。

      不但学,这个喜欢做学问的人还把古代的音乐文献都看了看(估计好多文献我们现在是看不见了)。
      还自己对着镜子仔细地练习了古代文献中的发声方法,什么入声派三声法、入声读法啊,什么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啊,什么起调、断腔、顿挫啊,总之像模像样的,还自己唱给母亲听。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位五十岁,身材高大,胸前一缕长髯,形象如武林长者的老同志,在堂前对着自己的老母亲唱歌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还真挺感人的,如果我是拍电影的,我就把这个场景的声音慢慢抹去,单放这没有声音的图像,慢慢地播放着,让大家细细地体味。
      不知我五十岁时能否做到。

      最后,徐灵胎同志把自己总结的结果写下来,出版了,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府传声》,该书填补了那段音乐历史的空白,现在还有音乐学院的人写文章论述其重要性呢。
      做学问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让人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乾隆二十几年的时候,皇上下令各地推荐本地名医,大司寇文恭公秦蕙田保举徐灵胎。在乾隆二十六年,徐灵胎六十九岁,他踏上了第一次进京面见皇上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清宫有高手云集的太医院,还要征调徐灵胎进京呢?徐灵胎在乾隆皇帝的面前发生了那些故事呢?
      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细细讲述吧。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
      京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徐灵胎两次进京,都赶上了京城下雪。
      紫禁城在雪色中宁静而又威严。
      这是徐灵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皇宫的面貌。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挑战。
      那么,为什么宫廷的太医院高手云集,还会请徐灵胎进京呢?
      原来,清朝的历任皇帝非常了解医生的好坏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留在自己的身边,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但是太医院里的医生却经常让皇帝们不满意。
      太医院的医生们都是经过选拔、考试、实习、临床等环节,一点点地熬上来的,按说也是经过了正规训练的,而且没到四五十岁您是甭想熬上御医这个职称的(下面的职称分别为吏目、医士、恩粮等),但太医院的医生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看病有顾忌啊,重的药轻易不敢开,一般的方子中每味药也就是一二钱的份量,有毒的绝对不敢开,药性偏重一点的药有时候都要上呈中堂(紧急的时候)或者其它上级批示。所以您别觉着这御医好当,(关于御医的故事我以后会集中聊,这方面我知道的多些)结果是使得御医在某些方面难以施展。

      但皇上不管啊,他一方面要求你疗效好,一方面对你用药还有要求,在这两方面一衡量,御医们的选择是:我一般就开些不温不火的药,不出大问题,疗效嘛,别急,一点点调养吧。这样总不会出大错——这是御医之间代代相传的秘密。
      所以皇帝经常很恼火,乾隆帝在批示御医的奏折时经常态度很不好,有的时候甚至是很气愤,经常批些“用心治!”“快快的治!”等话,明摆着,急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们就非常希望把民间的中医高手调到自己的身边,雍正帝曾经连下八道一模一样的圣旨,让各地的官员推举当地的名医进京,其中非常有趣的是,还特意嘱咐推举的时候不要强迫人家,要好言安抚,推举错了人朕也不怪你们,朕自有考察这些医生的办法,等等。
      那么皇帝考察这些医生好坏的办法是什么呢?办法之一就是先让他们给手下有病的大臣看病,来观察效果如何,然后评价这个医生的好坏。
      多么聪明的办法啊,一箭双雕,大臣们还以为是皇恩浩荡呢,嘿,瞧咱们皇上,真够意思,我病了还特意从全国各地调来名医给看,臣真是感激涕零,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啊(这些词儿还真是他们在奏折里常写的)!

      皇上心里面在偷着乐:拿你做了一下试验品,你还真的感觉很爽啊!
      徐灵胎也不例外,在到京报到后,先被宣进宫里面见乾隆帝,乾隆简单地问了些医疗问题,然后安排徐灵胎与太医一起给大学士文恪公蒋溥诊病。
      各位千万别小看了乾隆皇帝问的小问题,实际乾隆与其他的皇帝不同,他对中医了解着呢,他甚至能够自己开方子,还曾经专门写过人参的文章,讨论滥用人参的危害,与徐灵胎的观点非常的相似。
      所以乾隆帝和医生稍微谈论一下就可以知道医生的学问根底。
      在给蒋溥诊病后,徐灵胎再回宫面见乾隆帝。

      乾隆帝问:“诊脉结果如何啊?”
      徐灵胎:“回陛下,臣已为蒋公诊脉,蒋公的病……”
      乾隆帝:“怎么样?”
      徐灵胎:“臣就实说了吧,诊得的脉象是阴液已涸,六脉俱沸,恐怕不可为矣。”
      乾隆帝:“实在没办法了?”

      徐灵胎:“阴涸以后,无法承受天气的酷热,所以估计能拖延到立夏的时候,立夏后天气转热,那时候恐怕就无计可施了。”(据说后来果然如此)
      乾隆帝:“难得你学问做的不错,人还比较诚信(学问既优,人又诚实),朕看你就留在太医院吧!”
      结果徐灵胎就被留在了京城,授太医院供奉。
      那么,徐灵胎会成为一个御医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为什么呢?乾隆皇帝很看好他啊,而且能够留在乾隆皇帝身边,那在当时可是无比大的荣幸啊,为什么徐灵胎没有留在太医院呢?
      让我来给各位分析一下这个谜团吧。
      徐灵胎是什么人呢?其性格豪爽,有江湖侠士气,是个自由惯了的人。
      您再看看太医院的太医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吧。
      太医们给皇上看病叫请脉,那是要跪着进殿,跪着给皇上号脉的,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基本把御医的地位都给抬得太高了——还坐着呢,没可能。

      当值的御医一次进去两位,分别在皇帝的左右每人各诊一只手的脉,然后对调位置,再诊,诊完了要跪着倒退出去,不能背对着皇上。
      出去后两人分开,各自写自己的脉案,然后又当值人员进行对比,跟考试一样,要相同了才算可以,不相同要讨论。
      然后把脉案上呈主管,有时干脆是皇帝自己看,皇上给批阅,折子里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与某某请得皇上圣脉如何如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2节

     个别懂医的皇帝还会给改改方子(当然也包括不懂装懂的皇帝和自以为懂的皇帝),“朕看把香附去了,改加熟地吧”,这都哪跟哪儿啊,可这么改完了御医连个不字都不敢说,千万不能说:“皇上,您给改错了”——您还想混不想了?
      然后熬药熬成四份,后来改三份了,当值的太监要喝一份(苦啊,看来太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御医自己咕咚再喝一份,这都是表示药里没毒,然后皇上再喝剩下的一份。(您知道为什么御医开的方子都份量那么小啊,我们私底下开玩笑议论过,怕出事儿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搞笑的原因可能是方子小了熬出的药少点儿,御医自己还能喝下去,方子要是大了,熬出一盆来,御医自已要是总这么喝就该挂了。)

      药喝下去要是见了点效还可以,如果不见效就等着训斥吧。
      可是见效也不容易,因为在民间看病是一个医生一直给你看好了为止,可御医是当值制度,每两人当一天的班,今天您开了方子,明天换人了,您知道他又要开什么方子吗?没准儿思路就换了,所以这御医是难当极了。
      有位网友问为什么太医院那么多高手治不好病啊,您想这疗效能好吗?
      您再看看徐灵胎那种豪爽的性格,在这种条件下,他能坚持几天啊,按我的想法半个月算是不错的了,人家徐灵胎真是条好汉,硬是挺了五个月,在五月份的时候,终于熬不住了,跟乾隆皇帝打了报告:“万岁爷,您自个儿混吧,我老迈年高就不陪您了,我先撤了!”
      乾隆一看这也不好强留啊,于是就批准了。

      徐灵胎终于回到了思念了半年的老家。
      第一次进宫平安返回。
      虽然没有治好人家的病,但被皇上招呼过一次在当年也算是份长脸的事儿。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徐灵胎慢慢地老了。他选了吴山边上的画眉泉做了自己的最后立身之地。他在这里盖了房子,从此居住在这里,一直到最后的日子。
      在他晚年的时光中,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给他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此人就是大文人袁枚。
      如果您对他不熟悉的话,您一定会熟悉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这位袁枚说的。
      袁枚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左胳膊弯曲不能伸直了,找了别人看没有效果,于是就想,到画眉泉去找名医徐灵胎吧,但是自己又不认识徐灵胎,怎么办呢?没办法,硬着头皮乘小舟就冒昧地来了,先是让人递上了名片,没想到的是徐灵胎一听说是袁枚来了,还没等袁枚怎么着呢,自己就高兴得把大门大开,亲自出来迎接,握着袁枚的手就给请进来了。
      然后就把自己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做成了红焖鸡块,然后两人把酒畅谈了一天,最后,临别时徐灵胎将丸药赠与袁枚。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会对袁枚如此的重视呢?他们的交往难道真的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徐灵胎巴结名流吗?

      实际上,当时徐灵胎的名气并不比袁枚小,从袁枚在出发之前的心情忐忑,担心徐灵胎闭门不见自己,和他回家后朋友对他说的“你真幸运啊”这样的话来看,则根本没有巴结的可能,况且袁枚的年龄比徐灵胎小二十余岁,当时应该是抱着去拜访一位兄长的心理去的,所以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对袁枚如此重视呢?
      因为,两者的脾气相投。
      徐灵胎应该早就看过袁枚的诗文,袁枚其人生性闲适,在做官的时候,能够为老百姓做实事,政声很好,三十三岁父亲去世,于是袁枚辞去官职,买地建了随园伺奉母亲,从此寄情山水,是个非常有品位的文人,他写文章最讨厌陈腐的套路,这一切无不与徐灵胎的品位相投。
      最重要的是,袁枚其人有豪放之气,对朋友那真是好,他的一个叫沈凤司的朋友去世后,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去坟前祭祀,袁枚就每年都去他的坟上祭坟,三十多年从不间断,其对朋友的这份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徐灵胎亦是性情中人,因此,听说袁枚到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出门相迎了。
      实事证明,徐灵胎并没有看错人,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徐灵胎的儿子徐曦也与袁枚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徐灵胎的孙子还曾跟随袁枚学习。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友谊啊,这个故事让人何时读起来都会有一种心境畅快的感觉。
      不知道友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还会感受到它。

      当两个人都不在了,后世的人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温暖。
      在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时候,徐灵胎分别出版了《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两本书,其中《兰台轨范》尤其值得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读,其中把一些病证的治疗方法,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后世的《千金方》、《外台秘要》等,给理顺了一遍,都是他精选的方子,会给您的临床以启发的。
      人的一生真是短暂啊,一转眼,徐灵胎就到了七十九岁了。
      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乾隆皇帝又想起了他,征召他进京效力。
      为了自己,皇帝有时候是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的,一个已经马上八十岁的人了,要千里奔波到北京,在过去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岂是容易的事情?

      这个时候,徐灵胎面对的是两难的选择困惑。
      如果去,那么他根据自己的身体衰老的状况,断定自己一定会无法回来了。
      在接到圣旨的这些日子里,徐灵胎陷入了沉思之中。
      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他来到画眉泉边,长时间地沉默着。

      徐先生,您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想我的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
      您别这样想,您还应该活好多年呢。
      不会的,我自知余日无多了。
      那您就别去京城了,这事是可以推掉的。

      我自认为,我的一生,唯讲“忠义”二字,从来没有松懈过。
      徐先生,您是说……?
      现在,我已经老得做不了什么事情了,但我想,用我这把老骨头,再给后人写一个“忠”字!
      可是您要知道,后世可能连皇帝都没有了。
      是吗?可是,没有了皇帝,还有父母、朋友啊,我相信,这“忠义”二字永远是不会消失的!

      徐先生,您还是别去了。
      大家别拦着我了,让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个体面的了结吧。
      农历十月二十五。
      大风。
      江南草木皆动。

      徐灵胎与儿子徐曦力疾登程。
      腊月初一,徐氏父子抵京。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这一天,京城又是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年底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徐灵胎父子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徐灵胎已经显得很虚弱了。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3节

     两天后,徐灵胎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再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徐灵胎谈笑而逝。
      在若干年后,他的老朋友袁枚并没有忘记他,他亲自来到了徐灵胎的家乡。
      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中,他久久伫立,回想着自己当年乘舟前来拜访的情景。
      然后他拜访了一些被救治过的患者,写出了一篇著名的《徐灵胎先生传》,收入了自己的《小仓山房文集》中。

      此文流传千古,人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就仿佛又见到了昔日豪气冲天的徐灵胎本人。
      他的二儿子徐曦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音乐家理论家、剧作家。
      徐灵胎被葬在吴江二十五都,他早年去世的三弟如彬、四弟景松、五弟景柏都葬在这里。
      在另一个世界,他又看到弟弟们了。
      估计他会说:弟弟们,我无愧了。

      徐灵胎其人,虽然外表豪放爽朗,但却实在是做了文人该做的一切,他是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的人,他的学问不偏不倚,根基深厚,他视恶如仇,对医学界的不良现象毫不留情,实在是中医界少有之人。
      但是希望各位记住的是,隐藏在这一切之下的,他的一颗忠义之心。
      钱乙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
      村里剩下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的农家祥和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
      他稍微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他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正要面临的,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正在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同时说到:“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放在钱乙身边几文钱,然后喝了口酒,拍拍小钱乙的脑袋,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半含着眼泪。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一感觉到的是:这个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了。
      从各个方面来考察,钱乙的父亲都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
      根据文献记载,显然他没有把钱乙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独自离家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对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来说,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这样做几乎是会置他于死地的。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去的方向来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向东,海上。
      山东自古有寻找神仙的传统,加上有独特的海市蜃楼,这在古代可是绝对的鲜活的大广告,连秦始皇这样的大腕都被这个广告给忽悠来了。
      因此在山东,抛下妻子儿女毅然离家访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经常有人传说某某人离家最后遇到神仙然后飞升了。
      钱颢显然对此类传闻非常感兴趣,经常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别人谈论这些成仙的成功经验,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如果单独看待他把三岁的儿子扔在家里的事情,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太绝情、有毛病,但是如果结合上为了成仙这种追求,则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此时的钱乙已经成为了他成仙途中的一个负担,一个包袱。
      他是个乡村医生,严格地说,是个针灸医生,但是他不好好地琢磨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来找到经络的实质,却如此热衷于神道,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他在喝了点儿兴奋的小酒后,下定了决心,别人能做成的事,我也一定能行!别人能找到神仙,我也能找到!我能!我能!我能!
      于是怀里揣着本励志畅销书《成仙改变命运》毅然离家,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钱乙,“东游海上,不复返”。

      估计是飘到了日本或者朝鲜哪儿的,想回也回不来了。
      神仙没见到,见到了一帮操着日语的人,心情一定很复杂吧?
      但此时更可怜的是小钱乙。
      他仍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远走了,他把小木头板凳搬到了门口,在那里坐着,望着远处。
      母亲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此刻,他的父亲又不回家了。

      他的小小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眼泪以及被风给吹干了。
      让时间快快地流走吧,小孩子的忘性是很大的,他很快就会把这些痛苦的记忆忘掉的。
      邻居们开始有人议论,咦,这个孩子怎么整天坐在门口?
      有人路过时还顺便逗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是钱乙的眼睛只是望着远方,没有任何表情。
      终于有一天,邻居发现了饿得昏倒在小木头板凳旁的小钱乙,大家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赶快叫来了钱乙的姑姑,他的姑姑来了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兄弟干出了什么绝情的事情来。
      当钱乙被抢救过来后,就留在了他的姑姑家,他的姑父姓吕,是个乡村医生,两个人一商量,虽然钱颢这个人不靠谱,但孩子是无辜的啊,这么可怜,怎么能让他去送死呢?
      于是,两个人就收养了钱乙。
      慢慢地,这段痛苦的记忆隐藏在了小钱乙的心灵深处,不见了,他和吕医生成了一家人,吕医生只有一个女儿,正好把钱乙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看待。
      钱乙在姑姑一家人的照料下,慢慢地长大。

      这应该是个很幸福的解决方案了。
      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钱乙得到了父母般的照料,从表面上看,他的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微笑。
      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又说不大清楚。
      在夜里从睡梦中惊醒的瞬间,有时候他的脸上还挂着泪痕。
      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眼睛会失神片刻。

      这种不同更表现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患病的孩子,他看到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的眼睛里会同样被痛苦灼伤。
      别人很奇怪,他难道能从这些患病的小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4节

    他的姑姑一家人也很奇怪,一个三岁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没多久就会忘记的,现在他已经完全说不出当时发生什么了,难道在记忆里会留下什么痕迹?不应该啊?
      再试探性地问问钱乙,他自己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大家就觉得可能他性格就是如此吧。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渡过了他独特的童年时代,变成了一个少年人。

      他的姑父安排他去私塾读书,然后在空闲的时间跟这自己出诊。
      中国农村的医疗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宋朝的时候更是好不到哪里去,连草药都很缺少,于是,在出诊之余,钱乙就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对药物的知识与日俱增。
      真是应该感谢钱乙的这位姑父,他教给了钱乙全部的医学知识,将钱乙培养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才,给了钱乙父亲般的爱护,但是,这个人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只知道他姓吕而已。
      在很久以后,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钱乙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的一清二楚,大家都听的晕晕的,回头按照他说的到书里一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搞得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太有才了,实际上,这都是钱乙在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就缺少这一块的知识,大家知道药物的名称,可是具体长什么样子却不大了解,一到药房里全抓瞎了,一般连炮制好的饮片都不认识,就更甭说生在在地里的状态了。

      我常说,一个使用草药的医生,一定要做到拿来一把草药,放在手里一捏,用鼻子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药,性味如何,该用多大份量,进入人体后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要将草药和自己的身体融合成一体,让草药随意受我支配,对草药熟悉得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用好草药,如果只是知道草药的名字,会写藿香、佩兰等几个药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向人家钱乙同学好好学习啊。
      这位吕医生也发现了,钱乙这个少年人有点特殊啊,就是骨子里带着股忧郁劲儿,尤其是碰到患者是儿童的时候,你看他比谁都痛苦,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村子里张铁匠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不知道是什么病,高热,抽搐,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钱乙在旁边,当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的时候,钱乙感到了种彻骨的疼痛。
      他仿佛是看到了这个孩子陷入了黑暗中,被人世间孤单地抛下。

      这种感觉让钱乙似曾相识,让他的心中被猛烈地敲击着。
      最后孩子还是死去了。
      钱乙呆呆地坐在院子的外面很久,望着远方,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个秋天,旁边枣树的树叶随着风慢慢地落下,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
      回到家里,吕医生也很疲惫了,但是他还是拿出了一本很旧的书给钱乙。

      钱乙诧异地望着姑父。
      姑父:“如果你有心于此,就看看这本书吧。”
      钱乙接过书,封面上写着“颅囟方”三个字,“这是什么书呢?”
      姑父:“这是专门治疗小孩的医书,是中古巫妨写的,你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原本现在已经遗失了)
      钱乙好奇地翻开了书,又问:“为什么治疗小儿的书这么少呢?”

      姑父:“那是因为小儿的病难以治疗啊。”
      钱乙:“为什么难以治疗?”
      姑父:“因为小孩子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儿自己说清病情,还不配合诊脉,所以不好诊断啊,还有,他们的脏腑娇嫩,用药稍微错一点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家说: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啊。”
      钱乙点着头,他的目光变得坚定了起来:“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就好好地学习治疗小儿的病吧!”
      从此,钱乙开始在学习《伤寒论》等经典的同时,更加着力在《颅囟方》的学习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本《颅囟方》在吕医生的手里没有学出大的名堂,在钱乙那里却创造了一个非凡的成就。

      这就是钱乙的少年时代,白天和姑父出去诊病,晚上在家里苦读医书。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十年后。
      一个夜晚。
      东平王冢。

      这位东平王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刘苍,他被封在了山东的东平,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据说由于太思念京城了,所以他的坟墓上的柏树的叶子都是向着西方的。
      他的王冢很大,像个小山一样。
      在王冢的顶上,此时正坐着一个青年人。
      他在星空下,正抬头凝视着无尽的夜空。
      他的眼睛很明亮,他的眉头微微地蹙着,他的头发披散着,他的身边放着一个酒壶。

      他就是青年时代的钱乙,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放的年轻人了。
      这些日子,他经常在这样的夜里来到东平王冢的顶上,来观察天体星座的运行。
      此时他正在学习五运六气的理论,夜观天象可以使他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
      什么是五运六气的理论?五运六气就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一种论述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的理论,许多古代医家就是从中悟出了一些治病的道理的。
      为了更好地体悟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他已经持续来这里一个月了(囊学六元五运,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

      那么,在青年钱乙的身上,会发生哪些令人唏嘘的故事呢?他的父亲难道真的消失了吗?他又是怎样进入皇宫为皇子诊病的呢?明天我会写给大家的。
      这个时候,钱乙已经二十几岁了,他的姑姑已经去世,姑父也老了,他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了。
      到了春天的时候,钱乙的姑父,我们无法知道名字的吕医生,也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钱乙找到了自己的床头,对钱乙说:“姑父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钱乙很诧异:“您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身体恢复了再说?”
      姑父:“怕来不及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父亲吗?”

      钱乙很茫然:“不记得了,大家不是说,他是早已去世了吗?”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姑姑骗你的,他现在不知生死啊。”
      于是,姑父把钱乙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全部对钱乙讲了。
      钱乙突然感觉脑中乱了,许多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重新组合。
      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梦里长期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父亲啊!
      长久以来出现的那个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被抛弃的梦境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还活着啊!
      钱乙慢慢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放声大哭。(文献记载:乙号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5节

    在痛哭一场后,他仔细地想了很久,然后擦干眼泪,来到了姑父的床前,郑重地对姑父说了一番话:“姑父,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们情同父子,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当作自己的父亲来看待的。”

      姑父感动地望着钱乙。
      钱乙:“至于我的生身父亲,不管他是死是活,我也要去寻找到他,尽管他对我不公,但我毕竟是他的儿子,孝道还是要讲的,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对我可以不尽抚养之责,但我不能不尽侍奉的义务啊。”
      姑父吃惊地点点头:能以孝道立命,他这一生一定会走的很好的啊。
      谷雨日。
      阴雨连绵。

      钱乙的姑父,吕医生去世了。这个善良的乡村医生是值得尊敬的,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实在可叹啊。
      现在家里只剩下钱乙和他的姐姐——姑姑和姑父留下的一个孩子。
      钱乙必须担当起支撑一个家的职责了,他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姑父。
      葬礼办得很隆重。
      其实,也无所谓有什么葬礼,只不过是受过吕医生恩惠的乡亲们,在听说了吕医生去世的消息后,各自从十里八乡纷纷汇集而来,向一位在乡村奔波多年的医生表示敬意。

      有很多医生,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富贵,但是身后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怀念,哪怕是你为他治好过一次疮痈,他都会为后代讲好多次。
      这就是乡村医生,从古代,到今天,他们一直都是这样。
      在葬礼后,钱乙开始打听谁家的男孩子到了需要聘媳妇的年龄,人还不错的。
      终于,有人提起邻村的王秀才的儿子人品很好。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大家都异常满意。

      于是钱乙又为姐姐筹办了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有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多少里的人都在含泪关注着这样一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戴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

      在婚礼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农历六月五日。
      芒种。

      大风。
      钱乙启程了。
      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
      风从海上来,带着海草的味道。
      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迷,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去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比我们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在沿途给人家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
      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这出海,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柱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那就会葬身海地喂了乌龟了。
      所以钱乙基本上就是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同志一共执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的他已经该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地猜想一下他的状况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既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日本的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给旅游者呢。
      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蹲在地摊上一边用扇子煽火,一边不停地嘟囔:“啊喷香的鱿鱼串啊,大大地好吃,各位快来眯西眯西吧!”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钱桑,听说,你地儿子,来找你地干活,你的,快快地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地,没有儿子地干活。”
      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我们还是让他说正常的中国话吧:“不会吧,我的儿子,应该不在了啊。”
      来人:“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的扇子,张着嘴,无法说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却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的小贩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容,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的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里去的孩子,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他的眼泪从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岸边的岩石被拍打得水花飞溅。
      返回家的路也不容易走啊,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反正也不知道钱乙和他父亲到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日本是我猜的,没有文献支持,各位千万别拿这个说事儿——说钱乙到过日本成就了中日友谊的佳话等。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去的地方看来确实很远。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6节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别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胎俗子,只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了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了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他的父亲去世了,钱乙用庄重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一些钱乙同志的性格特征,首先他的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了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了他为儿科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得那叫一个重,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志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嘛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活了以后,还长大了,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了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人家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这个阎季忠同学,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还是有人提起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

      对啊,这个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然后,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了:“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
      人家钱乙也不掖着藏着的,就直接告诉他们了:“嗨,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进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中医好多民间的方子特简单,但疗效非常好,各位看官有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这个患者看完了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看的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等到钱乙老年的时候,都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回到故乡后,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

      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
      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来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写的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就已经都掌握了!(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予乃不言传而得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这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是那么客气的话,真是太难得了。
      写完了钱乙就问了,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的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您啊)
      董及之说了:“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
      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
      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在这种高超的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道,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的。

      后来,当钱乙的书《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现在我可以看到它的内容,这本小册子很有意义,它的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
      在这种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时光慢慢地流逝掉了,一转眼,钱乙已经到五十岁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段未知的旅程正在等待着他。
      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里注意了,长公主并不是皇帝女儿中最大的,而是皇帝的姊妹,古代的规范称呼中,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这位长公主是宋英宗的女儿,这位宋英宗一共四个女儿,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个中,只有小公主祁国长公主活的年龄比较大,剩下的二位分别于元丰三年和元丰八年去世,所以根据我的分析估计是这位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7节

    这可是大事,我先把当时宋朝皇室里面的生育情况做个总结,总的评价是:是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成活率非常之不高。
      就拿那位宋神宗说事儿吧,他一口气狂生了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个,结果有六个儿子很早就挂了,女儿有七个很早就挂了,这种成活率低得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的,所以他们对太医院的工作很不满意(估计这事儿搁谁都得不满意),在后来见到钱乙这个儿科医生的时候,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姐姐蜀国公主的孩子就是三岁的时候病死的。
      所以这个孩子病了,这可把长公主的家里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厄运再次降临。
      这时有人提到了钱乙,说民间可是传了,说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

      长公主急了:还等什么呐,那就把他给请来吧!反正太医们都没了办法了。
      好吧,那就这么定吧。
      于是,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钱乙就被糊里糊涂的带到了驸马府。
      我说钱乙是糊里糊涂被带来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钱乙进府时还醉着呢,这绝对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来了,否则借他三个胆子也不至于敢在给驸马家看病前喝酒啊。
      估计还是晚上,白天诊病晚上回家累了,老婆给烫了壶小酒,刚喝两杯,就被拎走了。

      可见长公主女儿的病很重,什么病呢?是泄痢,这个病对小儿小儿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经常是可以夺走生命的,现在长公主的女儿就快要不行了(泄痢将殆),所以,连夜把钱乙召来了。
      钱乙进了驸马府,看到气氛森严的层层楼阁,酒稍微醒了点,但是,应该客观地指出:他还是醉着的。
      等到进入了重重帷幕之内,看到了病危中的小孩,神气才开始凝重起来,他认真地对患儿进行了诊断,然后长长地出了口气,起身,退了出来。
      驸马很着急,忙问:“怎么样?”
      钱乙回答:“没问题。”

      驸马一闻:咦?怎么一股酒气,我靠!胆子太大了,给我加孩子看病还居然敢喝了酒来?他娘的活腻味了不成!(宋朝公主嫁的基本都是武将,这位就是个都尉,后来的宁远军节度使,人粗了点儿很正常)
      钱乙还不识趣呢,还在那儿讲:“不用担心,她的身上很快就会发疹子,疹子发出来就好了。”
      驸马更恼火了:“你!给我闭嘴!俺闺女患的是泄痢,和他娘的出疹子有什么关系!你实在是个庸医,谁把你找来的,把那个出主意的人给我拉出去打!”
      然后一巴掌把桌子的角给拍掉了一个:“来人,把这个乡下土郎中给我轰出去!”(怒责之)
      钱乙听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不对而退)。

      走了以后驸马还不依不饶的呢:怎么这么大的酒气,把空气清新剂给我拿来!
      下人赶快端两筐菠萝皮跑了上来。
      但钱乙走了别人也没有办法啊,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治疗,挺着吧,估计下来就该是丧事了,然后呈报皇上,您又走了位外甥女。
      等到这第二天,女仆突然来报:“长公主、驸马爷,我们发现您女儿身上出疹子了!”
      啊?大家都不信,忙跑来看。

      果然,患孩出了一身的疹子,精神状态却好多了。
      有这种事儿?!敢情昨天那个医生是个高人啊!
      长公主开始责怪驸马:瞧你昨天那个态度,做事怎么总是搂不住火儿呢?你就不能改改你那种粗人表现?
      驸马:得,我错了还不成?我再去把人家给请来不就得了吗?
      结果,又派人来到钱乙的家里,钱乙正坐在那儿等着呢。

      钱乙:“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我把药已经准备好了,走吧。”
      脸上还是不喜不忧的,在他的心里,别人对他怎么样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病要医好。
      钱乙用了药以后,孩子很快就好了。
      看着女儿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长公主心里这个乐啊,但还是很纳闷:“您怎么知道出疹子就会好啊?”
      钱乙回答:“我昨天已经看到有微微的疹点,疹子外发,毒邪有外透之机,不至于内闭,当然就有让正气得以恢复的机会了,所以断定人死不了,我再用药辅助正气,让毒邪全部泄出,病就好了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当然,驸马虽然没有听懂,但也比较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个粗人,还写了几首歪诗送给钱乙(以诗谢之)。
      很遗憾,这些诗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钱乙拿着驸马爷送的几首诗歌,又回到民间去给人治病了。
      他完全没有想到,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没过多久,宋神宗的九儿子仪国公病了(听这个名头很大,实际上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孩子呢),太医们怎么治也治不好,结果,长公主推荐了钱乙。

      钱乙从此开始了在皇宫里的生活,也开始了他教训太医院里诸位庸医的生涯,其中精彩纷呈,明天再和各位接着聊。
      实际上钱乙在给长公主女儿诊病后,长公主就特别高兴,曾经授予了钱乙一个翰林医学的位置,但这都不影响钱乙到处看病。
      宋神宗的儿子病是在第二年,患的是瘛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抽风”,实际上这个情况会在小儿很多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具体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是怎么得的病我也说不清楚了,反正全太医院的人都傻了,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
      宋神宗气得恨不能把这帮人都给炖了,朕平时养着你们,你们倒是好好学习啊,平时不认真读书,到真的诊病的时候却不行了,朕的若干儿子闺女都是因为你们才挂的,等我腾出时间来收拾你们。
      但光生气不成啊,那边那位还抽着风呢?于是问满朝文武大臣,怎么办呢?

      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的。
      这时长公主来朝了,他上殿告诉神宗,说我知道个医生,虽然人家出身是草野之人,但人家钻研医术,手段那是十分的高明啊,我的女儿上次病危,就是这位给救活的,陛下您可以把他找来试试。
      宋神宗一听:“啊?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
      长公主:“他的名字叫钱乙,现在就在京城呢。”
      宋神宗这下来了精神头:“那就甭等了,还不快宣他进宫?来人,宣钱乙进宫!”

      得,钱乙又是糊里糊涂地被召进了宫里。
      这回还好,钱乙没喝酒,他在护卫的带领下,来到了万众瞩目的皇宫。
      到了宫里一看,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果然病得不轻,抽风抽得很厉害。
      于是钱乙心无旁骛地认真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8节

     要说这给皇族诊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个医生一定要达到了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心中做到只有患者和病证,其它一概不想,才能看好病,否则一会儿想这可是皇族啊,要是诊好了还不飞黄腾达?一会儿又想,坏了,这要是诊不好,还不把我拉出去剁了?您要是这个心态,那可就完蛋了,还没开始诊呢,这手可就哆嗦上了,腿也发抖了,还诊病呢,能稳住自个儿就不错了。

      钱乙诊完病后,告诉侍者:“以温补脾肾立法,方用黄土汤。”
      太医们一听傻了,什么?黄土汤?这都挨得上吗?
      这黄土汤是张仲景的方子,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所导致的便血的病证,这怎么看都跟眼前这个瘛疭没有关系啊?这帮太医们打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这是个什么思路。
      顺便说一句,这个黄土汤里的主要一味药就是灶心黄土,现在药名叫灶心土,也叫伏龙肝,这可不是随便地里抓一把黄土就能用的。
      那么什么是灶心黄土呢,就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那个炉膛里被火反复烧的那些砌炉灶用的土,用的时候给撬下来,捣碎,就可以用了,黄土汤的熬制方法是把灶心黄土先熬水,然后用这个水,再去熬剩下的几味药。

      此方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症状效若桴鼓。
      现在人们很少用了,好多药店都买不到灶心土这味药了。
      于是太医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钱乙,心想,看你当众出丑吧,还想到我们皇宫里来治病?
      皇上也不懂啊,怎么办?反正大家都没有办法了,那就试试吧。
      于是如法煎药,就给这位仪国公小朋友喝了。

      结果是,喝完药后,病就好了(进黄土汤而愈)。
      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此次大难不死,后来长大成人,成为了宋神宗活着的儿子里最大的,《宋史》记载宋神宗死后他差点当了皇上,结果因为眼睛有点什么问题,没有当成,让宋徽宗当了(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反正是比他的前八位很早就挂了的哥哥们幸福多了。
      回过头来讲,仪国公小朋友的病好了后,宋神宗那是相当的兴奋啊:朕的儿女们估计可以停止了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的厄运了!
      他斜眼看了一下正在汗流浃背的诸位太医们,转身对钱乙绽放出了满脸的微笑:“爱卿,来,谈谈你的治疗体会吧(给这帮笨蛋听听),这个黄土,它怎么能治这个病呢?”
      钱乙回答道:“回皇上,我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是中医里面的五行辨证方法,他认为抽搐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引起的,他用补土的方法来克制水湿的泛滥,水液正常了以后,依靠水来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

      钱乙接着说:“况且,也是诸位太医们用了药,治疗得差不多要好了,我只是很凑巧在这个时候给加了把劲而已(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看来钱乙是很给这帮御医们面子的,说话都给留了活口。
      宋神宗很恼火地又斜了一眼这帮太医,心想这帮笨蛋给他们留什么面子,你们来看看人家钱乙,人家说话多客气啊,你们都学着点儿!
      在这种兴奋的情绪的感染下,宋神宗对钱乙说:“爱卿治病有功,朕现封你为太医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
      解释一下,这个太医丞就是院长的副手,而这个紫衣金鱼袋好像是三品以上的官员的标识吧。

      总之是宋神宗表现出了对钱乙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勇猛地生了这么多孩子,总是病死可不是办法啊,一定要把这个儿科医生留在太医院!
      相信这时宋神宗当时内心最大的诉求。
      两年之内,钱乙一下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医生变成了太医院里的太医丞。
      庆祝吧,欢呼吧!该为自己高兴高兴了,您一定这么想。
      您想错了,钱乙面临的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

      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诸位太医们肯定不开心,您想啊,皇帝的孩子们病死归病死,大家的责任,皇帝不能把太医们都杀了,所以大家的日子混得还是不错的,平时拿一些专业的术语蒙蒙这些皇族们,然后领了很高的俸禄,下了班还可以一起下酒楼听听小曲儿,赋首新词让歌妓们唱唱(卡拉OK的原型)。
      现在,横空掉下来个钱乙,而且一上来就把大家给显得很无能,在皇帝面前着实风光了一把,这哪是我辈所能忍受的?更可恨的是,居然一来了就做了我们的领导,我疏通了那么久的关系也没有坐上的位置,居然让这个民间土郎中给坐了,我心里的愤恨啊,如滔滔江水。
      这就是钱乙同志未来的工作环境,虽然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从钱乙后来很快就不愿意在太医院继续任职了也可看出些端倪。
      还有患者这边呢,这些皇族们自以为是惯了,在他们眼里,你太医也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奴才,所以他们的态度经常很不好,你瞧病时说的话很容易惹火他们,他们动辄责骂训斥,在钱乙的医案中就出现了几处诸位皇族发火的记录,而钱乙这个人是个耿直之人,有时候很不给这些人面子,所以未来的冲突是难免的。

      另外,您以为给这帮皇上的亲戚和京城的达官贵人看病容易吗?给一般老百姓看病,大多也就请您一位大夫,您从头到尾仔细给瞧就可以了。
      这里可到好,皇宫、诸王府和京城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可不是这样,他们有资源优势啊,哪个孩子有病了,一下就把所有的名医请来,什么太医,民间高手,都来了,那真是名家荟萃啊。
      您觉得这样看病会更好吗?如果要真是一帮特有水平的专业,那没问题,跟现在的会诊差不多,可那会儿的医疗水平没那么高,大家实在不是很了解这儿科病到底该怎么治,钱乙为了把病瞧好,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首先必须把其它错误的思路都给辩论倒了(有时候还包括这帮似懂非懂的患者家属),然后才能面对患者一心治疗,否则七嘴八舌谁也没法儿瞧病。
      这就是钱乙要面临的治疗环境,很恶劣,好在我们的钱乙早年打下的功底太深了,辩论一交手,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压倒一切的优势,给反方同学以沉重的打击,然后,他几乎每次都会把正确的治疗方法给大家分析一遍,这样使大家下次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儿科病。
      无论如何,钱乙上任伊始首先用精湛的医术给了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天,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病了,各位注意,这个“大王”不是通常我们想的“山大王”,而是王爷的意思,但是这种称呼也的确很有趣,每次我看到这都觉得这是个有络腮胡子的莽汉的形象。
      这位二大王的那个儿子病了呢?是七太尉,才七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49节

      这您就更奇怪了,这太尉似乎是个很大的官吧,是的,没错,似乎太尉在宋朝是仅次于太师的位置了,比太傅还要高。大家一直在寻找太尉到底相当于现在的那个官职,这个不大好比,如果要比的话,我们就勉强说是一个部长吧。宋朝是一个很搞怪的朝代,他们的皇室似乎对封官爵有特殊的爱好,皇家子弟一生下来,就开始狂封官职,然后这一辈子里再不断地加封,怎么说也得封他个十个八个的,说句实话,最后封得我都不知道该称呼这位什么了。
      皇家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会封个太尉的官衔。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到他们王府去串门,开门一看,屋里小板凳上坐着一排的部长,个个都流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呢。

      这位七太尉小朋友病了,当然要派人来找钱乙过去看看。
      钱乙赶快跑了过去,什么病啊,是潮热,他诊断结束后,说:“这孩子没事儿,不用服药了,用饮食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没事儿的时候,钱乙一眼看到了另外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八太尉小朋友,让人感觉奇怪的是,钱乙稍微诊了一下这个孩子的脉,就说:“那个孩子是没问题了,可这个孩子马上就会有很吓人的暴病(此儿旦夕暴病惊人)。”
      大家一下子被吓了一跳,这个八太尉活蹦乱跳的没事儿啊。

      钱乙接着说:“现在就要预防抽搐了,如果恰当治疗的话,再过三天,中午过后就会好转的。”
      二大王听了感觉很愤怒,这都什么啊,你以为你是神仙啊,还预言呢,真是胡说八道,于是怒气冲天地说:“我们八太尉不是好好的吗?有什么病,你们这帮医生,总是胡说些吓人,不过是为了多得些利益而已(医贪利动人乃如此)!你现在就给我看七太尉的病,没事儿你就走人,不要给我说什么八太尉的病!(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
      钱乙的表情却很认真:“我说的是真的,您让我好好给他瞧瞧吧!”
      大家开始不耐烦了:“去,去,快走吧!”
      “我说的是真的,你们这样孩子会受苦的……”

      “去!乌鸦嘴!”
      结果钱乙很郁闷地就离开了广亲宅。
      第二天,广亲宅里可就乱了,为什么呢,原来是八太尉小朋友开始出现了抽搐的症状,天啊!恶毒的预言终于应验了,这可是大事啊,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钱乙。
      晕!敢情这位讲的话是真的?难道这位会预言?
      怎么办呢?还用问,赶快把这个钱乙给我找来啊。

      于是又请来了钱乙,钱乙用药后,到第三天午后的时候,小孩果然好了。
      看来在长公主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这个钱乙,到底是乌鸦嘴还是预言家?所有的人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大家眼睛瞪着钱乙,交头接耳,神秘气氛开始萌动。
      其实都不是,他只是一个掌握了儿童生理病理规律的医生而已。
      当二大王心情放松下来后,也饶有兴致地问了这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孩子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他会病的呢?”

      钱乙回答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要发病了,已经出现征兆了,他当时脸上腮部红得厉害,说明是肝经受邪了(这是钱乙本人根据《内经》总结的面部诊断法,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翻阅钱乙留下的书),目光微微发直,眼睛归肝经所主,所以这也是肝经受邪的征兆,而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所以心经也必然受邪,我又看到八太尉喜欢坐在石头凳子上,这是体内有热,想要凉快的缘故啊。”
      大家都听傻了,敢情这是个推理的过程啊,您的上一个职业该不是侦探吧。
      钱乙又说:“他的身体肥胖,脉象急促,这是脾气虚而肝火盛,所以我推断他会出现抽搐,另外,我之所以推断过午时才能好,是因为午时为心经所用的时辰,而过了午时则是肝经最弱的时辰啊(这是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的经气是按照时辰的顺序来流注到各经的,在丑时肝经用事,此时肝经经气最旺,而对应的未时则是肝经经气最弱的时辰)。”
      “那您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疗的呢?”
      “用的是泻心肝补肾的方法治疗的。”

      大家全懂了,敢情不是神仙,而是技艺精湛的缘故啊。
      二大王也兴致盎然:老大,俺算服了!干脆俺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跟您学中医得了。
      这边二大王儿子的病好了,没多久,到了六月中旬,那边四大王(再次提示:不是山大王,是王爷)的儿子又病了,这位,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个部长级别的,是五太尉,得的什么病呢?是上吐下泻,止不住了,水谷不化(中医术语,意思是吃什么就排泄出什么,没有加以消化)。
      怎么办,请太医吧,于是太医们纷纷跑来了,诊了脉后,大家纷纷说这是虚寒啊,该开温补之药,对,温补之药,大家互相唱和。
      于是开了补药,然后用姜汁冲水就给这位五太尉小朋友喝了(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之),药喝下去一天后,坏了事儿了,这位五太尉开始又添了症状了,又开始喘上了(益加喘吐不定),好嘛这份难受啊,连喘带吐,您说搁谁受得了啊(按:我算是明白宋神宗的那前八位宝贝儿子是怎么死的了)。

      怎么办?请钱乙来吧,于是把钱乙给请来了,在太医们尴尬的目光中,钱乙诊了五太尉小朋友的脉。
      诊完了脉,钱乙抬起头,对各位说:“这是体内有热啊(伤热在内也),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昨天谁主张给用的温热之药?”
      大家忙把目光投向左右,装做不知道。
      钱乙接着说:“不能再用热药了,要用凉药(当用凉药治之),方用石膏汤,熬三份儿,三份同时喝下(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
      这是有人来报告钱乙,说皇上找他瞧病,得,这位来头更大,那就先告辞了,等一会儿忙完了皇上那头再回来。

      等钱乙一走,这帮医生就又来劲了,大家围着这位四大王开始议论纷纷:“我看这么用凉药治疗不妥,大王您想啊,连吐带泻的,这人得多虚啊,不补能行吗?而且米谷都不消化了,那是脾胃无火啊,应当温补脾肾啊,再用凉药,那不要命吗?各位贤弟以为如何?(当补脾,何以用凉药)”大家又纷纷接茬,应该补!应该补!
      没办法,这位四大王还是文化程度低,觉得这帮人讲得太在理了,于是吩咐:“来,你们开药。”
      于是大家又开了丁香散。
      没多久,钱乙同志又跑了回来,看来宫里的工作还真忙啊。
      进来一看,吓得眼睛瞪得老大,没搞错吧?我刚才不是讲了用凉药石膏汤了吗?怎么眨眼变成热药丁香散了?这是哪位在开我的玩笑啊?这个玩笑可开不起啊!

      “没人开你的玩笑,是我们开的丁香散。”诸位太医和四大王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钱乙。
      钱乙急了:“这个药千万不能服啊,服了三天以后患儿一定会肚子胀,身上发热,喝水就吐!(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
      “呸!乌鸦嘴,”四大王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火了:“我们用补药,只能使身体强壮,你不要胡说了!”
      众位太医向四大王投去敬佩的目光:您学习我们庸医的理论还真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2020-12-12 13:29
    已签589 天
    连签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古代的医生》 作者: 罗大伦 共232节 第50节

     钱乙也没辙了,望着这帮自以为是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得,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他问四大王:“您确定要这么用药了是吗?”
      四大王:“是。”
      钱乙:“那您以后就别再来找我了(毋庸复召我)!”
      四大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还挺牛的啊,有什么了不起啊,不找就不找,送客!
      结果钱乙又很郁闷地走出了四大王宫。

      各位看官觉得这宫里的病好瞧吗?
      结果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重复的频率也太高了吧,怎么这帮大王就不接受教训呢?),到了第三天,这位倒霉的五太尉小朋友果然出现了肚子胀,身上发热,和喝水就吐的症状。
      不会吧?!四大王也傻了,怎么这个钱乙说的这么准啊?
      那赶快找这个钱乙吧!家人纷纷议论。
      四大王这回也蔫了:“我曾经说过再也不找他了,我看还是找其他太医们吧。”

      于是又找来了那帮太医。
      这帮太医一瞧,这位五太尉脑袋都耷拉下来了,面无人色。
      于是纷纷摇头:对不住了四大王,这病我们瞧不了。要么,您再找找别人试试?
      我靠!四大王气得很不能把这帮爷脑袋给拿下来。
      没办法,低头求钱乙吧,去,派人去请钱乙。

      钱乙那边正为皇上的事儿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呢,就对来请的四大王宫的人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忙完回头就过去。”(适用故不时往)
      派来的人回去了,四大王一看不高兴了:“怎么一人回来了,钱乙呢?”
      下人回禀:“钱乙说他正忙,回头再过来。”
      四大王一想,不对啊,这个钱乙这是跟我摆架子呢吧,我说过不再请他,他就居然敢给我脸色看?!(王疑且怒)
      来人,给我多派些人,去把钱乙给我抢来!(使人十数辈趣之)

      这回场面可就大了,只见十几号人杀气腾腾地从四大王宫里出来,直奔太医院,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是谁跟谁啊?这位四大王跟哪个山头的火并上了?
      钱乙还在忙呢,呼啦进来了十几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冲着钱乙狞笑:“太医丞,怎么着?我们四大王那边请你,你就敢不给个面子?”(按: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
      钱乙这才明白为什么,嗨,犯得上来这么多人请我吗?可是,我这倒是有个条件,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去,否则您就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什么条件?”
      “我去了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子下药,否则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了皇上这边的事情。”

      于是马上有人跑了回去,通禀了四大王,四大王顺手给了此人一个耳光:“废话,我要是不听他的,还用这么多人请他干嘛?”
      这个倒霉蛋可真够窝囊的,专程回去挨了个耳光又跑了回来,捂着脸说:“大王说了,听你的。”
      就这样,钱乙跟着这帮人就来到了四大王宫。
      路上行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还议论呢:“嘿,这位钱大人架子真大,连四大王请他都得出个仪仗队。”
      钱乙再次诊脉,然后对四大王说:“仍然是热证,用白虎汤(按:这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方中的主药为生石膏,该方能清阳明气分邪热,故以西方白虎名之,是张仲景记录的之前道家的方药),一日服用三次。”

      到了第二三天,用白虎汤每天服用两次(与白虎汤各两服)。
      第四天,用石膏汤加味服用一次。然后患儿的热就退去了(热退而安),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四大王一直张着大嘴,在旁边看着呢,直到最后儿子康复了,才把舌头缩了回去:“我的天啊,这才是瞧病啊!”
      看完了热闹,四大王也忍不住问了句:“钱大人,您干脆再给讲讲得了,为什么要这么治啊?”
      钱乙也没客气,正好给各位御医讲解一下:“这个病发生在六月,六月热盛,邪热侵入了孩子的体内,热伤脾胃,所以才会发生严重的吐泻,这个时候要清热,如果用了温热药,则上焦也就热盛了,所以才会发生喘的症状,后来又误用了丁香散,丁香是下焦热药,这样上中下三焦皆热,所以我判断会腹胀,饮水吐逆,至于如何使用白虎汤,仲景已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过了,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到,然后心里也想:要么我也向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但是,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恐怕会涌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种桥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然后大家不相信,最后果然如此,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回答您以更尖锐的哭声,或者尿您一身。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的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是中医给调好的。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儿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白日乃可保)。”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
      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结果是,果然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22 20:09 , Processed in 0.220637 second(s), 16 queries .

    © 2010-2015 異次元論壇 Powered by Discuz! 手机版|Archiver|

    異次元論壇内容均由道友发表,不代表異次元立场,禁止在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